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2006年12月26日12点26分27秒(GMT)台湾南部滨海发生M_s7.2(Harvard CMT)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南部滨海之南海次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引发造山作用生成的海洋增生楔内,这次地震是该区域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SDN)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上地幔及远场范围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波形拟合反演,获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给出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东倾正断层兼小幅度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走向为341.5°,倾角为77.9°,震源深度6 km.所得正断层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可能与板块的拆离(break-off)作用引发的在台湾造山带局部存在伸张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腾冲—临沧地区地壳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腾冲-临沧地区3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说明,研究区壳幔边界清晰、莫霍界面附近速度跳跃明显,由此得出该区地壳厚度在40 km左右、并具有从南向北增厚趋势.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腾冲-宝山地块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带,低速带的厚度在10~20 km间.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各台站下方上地幔速度结构复杂.这些结果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的侧向黏性流动、碰撞板块边界处壳幔物质交换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证据,为探讨印-藏汇聚过程中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岩石圈变形、高原隆升及其深部动力学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软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软岩的基本特性。根据软岩的膨胀崩解耐久性、冻融作用、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分析软岩力学特性与赋存环境(含水量、地应力、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总结了软岩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并提出软岩强度取值原则。  相似文献   
14.
大跨度采空区软弱破碎岩体加固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采空区岩体结构特征,通过内模拟试验和岩块尺寸效应试验,研究了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对矿柱和护顶矿柱分别提出了加固补强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验条件与岩体力学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加载速率和围压效应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试验材料的粘弹性对加载速率和围压大小反应的差异性。为避免因加载速炫和围压范围选用水当,而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文中述用稳态加载速率研究岩体力学特性的必要性。用三轴试验法研究岩体力学特性,围压条件的确定,要在满足岩体赋存环境的前提下,选择围压的上,下限。针对不同的破坏机理,选用不同的强度判据。研究抗剪强度,还应当注意试样剪破坏机理的同类性。  相似文献   
16.
法向压力对岩体抗剪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向压力直接影响着岩体的抗剪力学特性.目前的岩石抗剪试验.对法向力的选取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测试结果极容易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作者针对这种状况.对完整岩块、结构面和软弱夹层三种类型分别提出直剪试验法向压力的确定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介绍距离算法和时间算法,可以优化筛选GPS点,减少GPS点数,但不失去描述路径的重要信息.该算法在道路密集,道路形状复杂等复杂路段具有计算快、可靠性高的特点.最后通过一个导航试验实例,对优化筛选后的GPS点描绘的路径和原始数据路径相比较,进行评价,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郭志  高星  王卫民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103-1113
2006年12月26日12点26分27秒(GMT)台湾南部滨海发生Ms7.2(Harvard CMT)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南部滨海之南海次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引发造山作用生成的海洋增生楔内, 这次地震是该区域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SDN)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 提供的上地幔及远场范围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波形拟合反演,获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给出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东倾正断层兼小幅度走滑破裂事件, 断层面走向为341.5°,倾角为77.9°,震源深度6 km.所得正断层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可能与板块的拆离(break-off)作用引发的在台湾造山带局部存在伸张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STBZ][ZW(*][HT6H]〓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基金项目:[HT6SS][ZK(]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编号:2005CB4220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内陆俯冲与造山作用”(编号:KZCX3 SW 143)资助.[ZK)] [HT6H]〓作者简介:[HT6SS](1983 ),男,海南儋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WT6HZ]E mail:[WT6BZ]youliangsu@yahoo.com.cn[ZW)] [HT4F][HT5K]()[JZ)] [HT5H][GK2] 摘〓要:[HT5K]为开展高喜马拉雅地区地质构造—气候反馈作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于2004年开始在珠峰地区建立了综合观测研究站,并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相继开展了大气边界层(含辐射和土壤观测)、大气湍流和辐射系统、风温廓线、无线电探空系统、沙尘暴观测、冰川变化等大气科学观测研究、地表过程的环境研究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为了解珠峰站下方的地质构造,于2005年8月在综合观测研究站布设了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器为Reftek130,摆为STS2),并于2006年5月取得首批数据。利用宽频带地震仪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珠峰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表明,珠峰站的莫霍(Moho)面深度在70 km,地壳结构复杂,尤其在中上地壳,明显呈高低速互层结构,反映了板块边界处构造活动、物质交换活跃,表明这些地区还未达到均衡。为高喜马拉雅地区地质构造—气候反馈作用的研究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11-05陕西高陵ML4.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并采用CAP方法求解主震震源机制解,根据所得结果综合分析地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高陵地震序列主震深度约为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2~12 km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平面上呈簇状分布,在深度上大致呈垂直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03°,倾角61°,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52.40°,倾角32.78°,滑动角-116.44°;最佳矩心深度为7 km,矩震级近似为4.2级,P轴方向为北东方向;主震为正断兼少量走滑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渭河断裂与渭南-泾阳断裂交会处为重要的地震潜在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