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郭志 《地质科学》1983,(3):279-285
岩体内存在有许多直接看不到的隐微裂隙,其微小程度有时可达到只切割一个或半切割一个微小矿物颗粒。这些微小裂隙,直接影响着岩体的力学特性。因此,对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不仅要从宏观上做大型岩体力学试验,也应从微观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岩体的力学特性,这样将有利于宏观岩体力学性质指标的选择和工程处理措施的方案选择。笔者取霓石正长岩为试样,进行岩体力学试验。本文试图把宏观试验和微观观察结合起来研究岩体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32.
结构面内充填物厚度对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影响是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国内外都有研究,早在1955年上犹江电站坝基岩体力学原位试验对这个问题就曾进行过探讨,R.E.Goodman(1969年)用云母粉、R.D.Lama(1978年)用高岭土也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模拟研究。根据一个工程岩体力学试验的需要,我们在1978年利用中型剪、采用原岩结构面充填软弱物质的办法,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3.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Ms6.6级地震.震中位于亚东-谷露近南北向裂谷带北段,是该活动构造带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我们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通过波形拟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83.3°,倾角为49.5°,滑动角约为-115°,最大滑动量达130 cm,地震震源的深度为9.6 km,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2.85×1018 N·m,破裂持续时间约10 s.根据地震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推测该地震主要发生在亚东-谷露南北向裂谷活动构造带内的一个高角度西倾断层上,是一个以拉张为主且有一定的右旋分量的破裂事件,这与青藏高原现今GPS测量所揭示的该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暗示了青藏高原南部从西向东地表运动从北北东向到南东东向的运动学转变所导致的地壳在近东西方向上的拉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 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 s及10 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盖层,其中盆地中部沉积层相对偏浅.而周期20 s及35 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中下地壳的扬子克拉通整体呈现较高的相速度分布,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结构.这其中吉首—常德的武陵山区附近出现明显高速异常,可能与江南古陆古火山岛链(雪峰—九岭弧形古火山群)活动有关,火山活动导致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造成了武陵山重力异常,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的物质向南逃逸;在地形上,此处恰好对应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并将华南地块分隔为东西两大部分.最后我们在瑞利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反演出该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周边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娄山等地质构造与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