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微波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是土壤样品中金属元素测定的常用方法,其前处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消解体系,但是消解体系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此外,应用ICP-MS测定某些元素时干扰的存在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优选三个酸体系微波消解溶样,采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8种金属元素(Cr、Co、Ni、Cu、Zn、Pb、Cd和U)的含量,对比研究了由不同用量硝酸、盐酸、氢氟酸混合组成的三个酸消解体系对国家土壤标准物质的消解效果,确定了最优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经国家土壤标准物质验证,采用HR-ICP-MS检测,在不需要干扰校正的情况下,酸体系Ⅰ(6mL硝酸+3mL盐酸+3mL氢氟酸)和酸体系Ⅱ(2mL硝酸+6mL盐酸+1mL氢氟酸)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方法检出限为0.001~0.715μg/g,精密度(RSD,n=6)小于7.0%。从消解情况、准确度和精密度比较,酸体系Ⅰ稍优于酸体系Ⅱ;从酸用量比较,酸体系Ⅱ酸用量最少。两种酸体系的样品处理方法均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都可用于土壤样品中8种金属元素含量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342.
库拉岗日穹窿位于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北邻拉隆穹窿。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稀疏地表工程控制,在库拉岗日穹窿东部的嘎波地区新评价一处伟晶岩型锂矿。含矿锂辉石伟晶岩脉整体上顺层出露在穹窿滑脱系大理岩中,单条脉长1~1 200 m不等、宽0.8~40 m不等,主要含锂矿物有锂辉石、锂电气石和锂云母等。目前通过5个地表工程控制识别出2条主要矿化带,其中Ⅰ号矿化带长约2 km,圈出主矿体2条(K1、K2), Ⅱ号矿化带长约700 m,圈出主矿体1条(K3)。K1矿体长约1 200 m,厚5~40 m,平均约20 m。K2和K3矿体呈大透镜状产出,走向延伸>100~600 m,厚15~50 m,其中K2矿体总厚度45.3 m,Li2O平均品位为1.11%、Rb2O平均品位为0.064%、BeO平均品位为0.047%。新发现的嘎波锂矿以锂为主,共生铍、铷,伴生铌、钽、铯、钨、锡等有益组分,初步分析有望达到大型规模,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嘎波锂矿的发现是喜马拉雅成矿带稀有金属找矿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对深入认识喜马拉雅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青藏高原南部碰撞造山与成矿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3.
渗透率是表征瓦斯流动的重要参数,为保证煤矿瓦斯安全高效抽采,有必要探究距抽采井筒不同位置处煤层瓦斯渗流演化特征。然而,瓦斯抽采过程中伴随有效应力、煤基质对瓦斯的吸附/解吸能力以及煤储层温度的不断变化,甚至出现抽采损伤,使得煤层瓦斯运移行为异常复杂。为探究抽采过程的煤层瓦斯渗流特性,在圆柱坐标系下,考虑压力场与温度场变化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温度影响的孔隙压力时空演化函数,据此建立应力与温度作用下的煤储层渗透率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合理描述沿抽采井筒孔隙压力的演化规律以及瓦斯的运移特性,即在恒定外应力的条件下,随抽采时间增加,不同位置处孔隙压力先降低后变化平缓,煤储层渗透率先降低后升高;此外,同一煤储层位置处,考虑温度比不考虑温度的渗透率计算值更低;通过讨论发现,随抽采时间增加,根据裂隙压缩与基质收缩对渗透率演化的不同效应,设置合理的负压抽采方式可提高瓦斯抽采量。   相似文献   
344.
右江前陆盆地形成于华南板块向印支板块俯冲拼合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印支期构造形迹。然而盆地中印支期岩浆及其相关成矿作用鲜有报道。选择右江盆地东南缘西大明山矿集区新发现的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的德立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测年方法,获得德立矿床成矿时代为207.1±0.6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为0.728379~0.739226,对比显示,闪锌矿Sr同位素组成与矿集区及周边晚白垩世长英质岩体、晚侏罗世高镁安山岩低Sr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而与区域内三叠纪长英质岩体具有相似的Sr同位素组成,表明德立铅锌矿床成因可能与三叠纪岩浆关系密切,也暗示西大明山矿集区深部或周边存在隐伏三叠纪岩浆岩。此外,该矿床的矿体产出部位与富有机质地层关系密切,泥盆系和寒武系之间的硅钙界面破碎带是寻找铅锌矿床的有利位置。此次研究指示在西大明山矿集区不仅有晚白垩世铅锌成矿作用,矿集区西侧还存在印支期铅锌成矿作用,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育两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为今后矿集区找矿勘查拓展了新的思...  相似文献   
345.
本文详细论述水埠头锰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控矿因素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成矿环境。水埠头锰矿主元素、微量元素的组成具有深源和陆源的双重特征,表明其物质来源是多源的。微量元素及岩相古地理特征提示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为:水动力条件微弱的以弱氧化—缺氧为主的环境;Fe-Mn-(Ni+Co+Cu)×10的关系说明,矿床属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346.
随着中国城镇的发展,土地的使用趋于多向发展,土地开发整理逐渐增多。因此,勘测定界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土地勘测定界为政府提供准确的土地使用范围和土地使用类型等数据,为进一步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依据和服务。本文将结合某区域乡镇建设用地,应用南方CASS7.0和MAPGIS软件对土地勘测定界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  相似文献   
347.
根据大麦地铅多金属矿区的控矿特征,利用EH4测深剖面对控矿断裂深部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EH4的反演结果能反映出断裂在深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断裂的宽度、深度、两盘结构变化、地层及岩性的变化.根据断裂深部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出断裂的控矿情况、次级断裂深部变化情况、主次断裂相关关系以及它们与矿化的关系等等,对指导...  相似文献   
348.
底水油藏水平井分段完井产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分段完井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及动量定理推导出了水平井分段完井井筒压降计算模型,并引入了一个修正的壁面摩擦系数,可以准确计算分段后各微元段的压降.针对底水油藏类型,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导出了单相原油三维稳态渗流的压力分布公式,再结合分段压降模型,建立了油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耦合产能预测模型.实例计算表明:用此...  相似文献   
349.
不同干扰下兴凯湖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8月,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和兴凯湖农场的农田周围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已排水湿地中,共设置了18个样地90个1 m×1 m的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湿地、已排水湿地和多年种植农田周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组成有差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3种、53种和69种;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基本一致,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相反,表明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为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最大,其次为已排水湿地、天然湿地;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已排水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的S(o|¨)renson指数达到0.465,而与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之间只有0.118;Jaccard指数的表现也相同,说明已排水湿地的植物群落处于湿地植物群落退化的早期。从天然湿地、已排水湿地到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由于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不断丧失。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复杂,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在考虑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更要考虑群落优势物种的组成以及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350.
Sound propagation in a deep ocean two-axis underwater channel is often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simulate between surface channel and sound fixing and ranging (SOFAR) channel. The beam-displacement ray-mode (BDRM) theory is a normal mode method for propagation modeling in horizontally stratified shallow water. An improved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 upper boundary reflection coefficient in the BDRM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acoustic fields of a two-axis underwater channel. Transmission losses in the two-axis underwater channel are calculated in the new BDRM.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the Kraken code, and furthermore the computed speed of the new BDRM excels the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