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黑色页岩具有特殊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物组合和丰度的变化、有机碳含量的增高与碳稳定同位素的偏移等方面。具有丰富有机质来源的高生产力表层水是黑色页岩中富有机碳沉积物形成与埋藏的先期条件。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在全球广泛分布,是Cenomanian/Turonian期界线事件的最重要标志。在西藏南部的C/T界线处,浮游有孔虫种一级的绝灭速率达34%,底栖有孔虫的绝灭速度达50%;有机碳含量偏高;δ^13C出现2.74‰的正向偏移;生物扰动几乎消失,微小钻孔黄铁矿化;有孔史房室充填有黄铁矿微球丛;诸多其他地球化学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说明当时海洋不同深度水层处于不同强度的贫氧至缺氧状态,同时沉积的黑色页岩是缺氧环境中有机碳大量保存的结果。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白垩纪中期的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西藏特提斯海古海洋条件的变化明显受全球和区域性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具有全球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42.
铬在地壳中的分布,对于研究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循环是物质在自然界运动的主流,而人为活动引起的物质输入输出,仅仅是对自然循环的一种干扰或破坏,其程度可以理解为污染程度。也只有完全了解铬的地质循环后,才能比较准确地研究铬的污染规律。  相似文献   
43.
滇池内湖滨带底泥的有机质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4月,用自制柱状采泥器及彼德森采泥器在滇池草海和外海采集内湖滨带底泥柱状样(每5 cm分一层)和表层样(0~10 cm).其中,草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12个,柱状样9个;外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22个,柱状样7个.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20~154.62 g/kg,滇池草海内湖滨带底泥中平均有机质含量为76.94 g/kg,明显高于外海(16.56 g/kg),这主要是因为草海是沼泽化湖湾且附近村落密集;草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岸,而外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也是西岸高于东岸,这主要是由于周围农业和渔业的影响所致.由于外源污染输入量及湖内自净能力等的综合作用逐年波动,使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未明显随深度增加而一直增加或降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pH为7.03~7.96,略偏碱性,外海内湖滨带底泥pH水平略高于草海,底泥含水率除个别采样点外变化不大,多数低于50%.  相似文献   
44.
开采海洋区域干热岩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岩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关于干热岩的研究主要在陆地区域,而海洋区域相关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为了解海洋区域的干热岩潜力,从地质学角度阐述了海底干热岩资源的形成机制,综述沿海区域干热岩的分布规律并选取典型靶区分析资源储量。从海洋资源勘查与钻井技术、抗震减灾以及其他方面探讨了在海底进行干热岩开采的可行性。指出在海底开采干热岩仍然存在勘查资料稀缺、设备技术不够先进和研发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加大沿海区域干热岩的资源勘查评价力度;在海洋石油勘查钻采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用于干热岩勘查钻采的技术与设备;加大海底干热岩研究项目的科研基金投入,企业和研究机构、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共同促进开发利用研究干热岩。  相似文献   
4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潜在可交换性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无限稀释外推法 (IDE法 )和Hieltjes与Lijklema提出的H-L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性磷进行测定,研究了IDE法测定的潜在可交换性磷 (IDE-P )与H-L法使用NH4Cl测定的氯化铵磷 (NH4Cl-P )在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及二者关系,并对IDE-P和NH4Cl-P与沉积物土壤测试磷 (STP)、磷吸附饱和度 (DPS)、总磷 (TP)和有机质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沉积物IDE-P和NH4Cl-P分布遵循重污染沉积物>污染较轻沉积物的规律,IDE-P含量高于NH4Cl-P含量;不同沉积物的(NH4Cl-P/IDE-P)%变化较大;IDE-P和NH4Cl-P与STP、DPS、总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46.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技术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O)、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在Ⅰ层(0 ~ 20 cm)为32.15 g/kg,分别是Ⅱ层(20~40 cm)、Ⅲ层(40 ~ 60 cm)的2.35、4.63倍,剖面均值为17.60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Ⅰ~Ⅲ层分别为6.76 kg/m2、3.17 kg/m2、1.74 kg/m2,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1.67 kg/m2.引入泰森多边形替代土壤类型图,计算得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104 t,Ⅰ层、Ⅱ层、Ⅲ层分别为8.66×103 t、4.01 × 103 t、2.20×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情况类似:在西南和东北各有一个高值区,以WS - EN为中线,西北和东南呈近似对称的条带状分布,且向两边表现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全氮(TN)、全磷(TP)、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显著正相关,与全钾(TK)、pH、土壤容重(B)显著负相关,满足O=38.19+72.42 TN+0.04AN+54.47 TP - 7.50pH - 7.04B.同时分析了地形、土壤理化性质、人为活动等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度、评估格氏栲天然林生态效益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段典型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取得了石板滩段主体沉积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台缘缓斜坡的较多证据,并首次发现了该段地层中保存的十分完整的诸如丘(洼)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冲刷-充填构造、渠铸型构造在内的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通过对沉积特征、风暴序列的分析认为石板滩段沉积是受风暴作用改造的产物,其主体沉积背景属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附近的受周期性风暴影响的台地边缘-台缘缓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4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论断: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后一论断,笔者认为不必置疑。目前,我国已有2万多个建制镇和600多个中小城市,如果这些城镇都能充实“市容”,我国经济整体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  相似文献   
49.
由计算机所发展的可视化技术可用于改进CT成象,可视程度越高,则在CT成像的效果就越好。WINDOW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具备友好的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利用WINDOWS及其相关应用软件WORD等来实现Q值数字模型的正、反演成像,并在打印机上输出。利用这些应用软件,可以使方法、数据与图象紧密结合,使得CT成像过程显示清晰,计算严密,有助于计算结果的成像显示以保证  相似文献   
50.
本文主要介绍在1500m地热深井中使用贴砾滤水管,解决了在细砂、粉细砂地层中钻井,经常出现的涌砂技术难题。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