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中亚低涡研究若干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50多年来中亚低涡研究及其对新疆天气影响的主要成果,从低涡定义、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史、活动规律及其对新疆极端天气的影响,以及低涡环流配置、相应水汽输送、三维动热力结构、长维持的物理成因进行了总结。由于新疆地区天气受到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中亚干旱气候背景下的中亚天气学发展和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东部季风区差距日益加大,致使目前“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严重不足。提出了中亚低涡研究待解决的问题:中亚低涡背景下中尺度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强对流天气物理模型和中尺度分析诊断量,中亚低涡造成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影响因子和预报预警指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推进中亚天气学、短期短时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2.
两种导风方法在台风路径分析中的 应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峰  王振会  官莉  河惠清 《气象科学》2009,29(3):330-334
基于云导风使用的最大相关法(已经广泛应用)和TCFM法(傅立叶相位分析法和最大相关法相结合)两方法的原理,开发了利用FY-2C静止气象卫星30min间隔卫星云图资料获得云迹风的可视化导风实验系统。利用该系统处理2005年夏季麦莎、卡努、龙王等3个台风期间的卫星云图,对得到的云迹风进行台风路径反演分析。结果表明,TCFM导风方法得到的结果优于最大相关法。  相似文献   
12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盆中部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地区延长组长6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坡折带控砂、砂体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发育三角洲牵引流作用的沉积砂岩和重力搬运的浊积砂岩,主要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滑塌浊积岩等不同类型的砂体组合,形成了垂直湖岸线和平行湖岸线展布的巨型厚砂岩分布带。  相似文献   
124.
费卫红  李忠  孙海山 《地质科学》2001,36(2):152-163
对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储层砂岩石英增生边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共有3期石英增生现象,代表3期流体活动。第1期与第2期发生在盆地深陷期,当时埋深1700~3000m,年代28~37Ma,第3期增生边尚不能确定其形成条件,但可确定其形成于碳酸盐大规模交代石英颗粒之后。桥口地区第1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10~115℃,第2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30~135℃。白庙地区第1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05~110℃,第2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20~125℃。这3期流体活动的性质可能是粘土矿物转化过程中释放的晶格水通过泥岩的幕式压裂作用向砂岩中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5.
126.
峨眉山地区大气漂尘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峨眉山大气漂尘的化学特征,研究小组分别在1998,1999,2000年使用小型大气采样器进行采样,并测得样品中含有水溶性化学成分(Na^ ,K^ ,Mg^2 ,Ca^2 ,SO4^2-,NO3^-,NH4^ 和Cl^-)和酸溶性化学成分(Pb和Zn)。这一地区三年的大气成分与1990年的相似,而且峨眉山的Na^ ,Cl^-,SO4^2-,NO3^-,Ca^2 ,NH4^ ,Pb和Zn浓度分别比日本山形县鹤岗的要高出4-15,3-19,3-5,3-6,13-23,4-7,11-28和10-23倍之多。  相似文献   
127.
128.
129.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 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正断层,并覆盖有高精度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成为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陆丰凹陷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构造解析和建模研究,为正断层系统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提供一个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主控断层F1的生长和连接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两条断层分别形成并以孤立断层模式分别向两侧生长;早古新世—早渐新世,断层发生侧向连接作用合并为F1断层,连接处发育侧断坡;晚渐新世—中中新世,F1断层继续向两侧生长。基于F1断层定量分析(生长指数和断距),发现F1断层活动强度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突然降低,其转折时间对应于T60界面,~23 Ma,较好地对应了西北次海盆扩张终止时间,说明南海北部扩张已经影响到陆丰凹陷。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初步认为南海北部扩张波及的范围已跨过陆丰凹陷向大陆方向继续延伸,其北部边界可能对应于华南大陆南缘的滨海断裂带。本研究可为正断层系统三维生长过程研究提供案例,同时为南海扩张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逐时雨量及EC细网格等资料,分析2010-2018年6-8月天山北坡71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时空分布特点、温度对数压力图(T-lnP)形态及其关键物理参数等,并对其分类,通过集合箱线图分析各型物理参数特征,归纳总结预警阈值。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主要受低槽(涡)及其分裂短波影响,多发生在沿山、山地迎风坡、戈壁湖泊绿洲交界等地附近,6月出现最多,7月和8月相当,午后至夜间发生概率较大。T-lnP温湿廓线形态主要可分为整层湿(I型)、上干下湿(II型)、上湿下干(III型)和干绝热(IV型)等4型,其中IV型33次为最多,占总次数46.5%,其次是III型28次,占总次数38%,第三是I型8次,最少II型仅3次。在分析关键物理参数集合箱线图各区间值基础上,以25%百分位作为建议预警最低阈值,总结提炼关键物理参数阈值为T850 -500≥23℃,地面至700hPa露点温度平均值≥1.5℃,CAPE≥110 J?Kg-1,CIN≥30 J?Kg-1; 0~6km垂直风切变≥6.5 m?s-1,暖云层厚度≥1.1 km,K指数≥24.3℃,SI指数≥-1.3℃,抬升指数(LI)≥-3.9℃及A指数≥-9.8等,并给出各型组合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