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震作用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爱  钟建华  隆锋 《沉积学报》2008,26(6):975-981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卷曲变形构造、液化砂岩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这是首次在蒙古南贝尔凹陷发现与地震作用有关的沉积特征。在塔21 9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砂岩脉(砂火山)、震动卷曲变形层、内碎屑角砾岩层、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震浊积岩层和上覆未震层。如此完整地震序列在同一口井岩芯中同时出现实属罕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古地震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组合。  相似文献   
152.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中发育了典型的湖相生物礁,可以分为由基质支撑的叠层石礁、凝块礁和骨架支撑的藻礁3大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中亚类的特征和建造生物进行了简要介绍。生物礁孔隙度高、渗透性好,是优质储层。孔隙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骨架孔隙、体腔孔隙、粒内孔隙、溶孔等10种孔隙类型。生物礁的地震响应和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在研究取心井段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识别和预测生物礁。综合应用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同位素分析、古地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物礁发育的沉积条件和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了生物礁对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古构造、古水介质、古沉积环境和青藏高原的隆升等方面的研究意义以及对油气勘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3.
从近年来对甘肃敦煌党河和敦煌阿克塞河进行的详细的工作中发现了在现代边滩砂级颗粒中也会发育叠瓦构造,且远比砾石中的叠瓦构造复杂。首先,研究发现砂级叠瓦构造的倾角比砾石叠瓦构造的倾角变化要大,介于12°~88°之间,倾角均值在51°~63°,明显大于同河段砾石叠瓦构造的倾角34°,倾角如此之大可能与颗粒的紧密堆积有关;其次,倾向无砾石叠瓦构造那么稳定,有时可在小范围内呈现出双倾向。叠瓦构造倾角的统计分析数据也表明其稳定性不好;三是砂级叠瓦构造可以受薄层的控制,也可以呈层块状;四是根据砂级颗粒的接触关系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颗粒支撑的叠瓦构造和含杂基的颗粒支撑叠瓦构造。颗粒支撑的叠瓦构造发育在"清水"环境,一般是在洪水的稳定期形成的;而含杂基的颗粒支撑砂级叠瓦构造则是发育在浊水环境,可能是在洪水的高峰时期形成的。砂级叠瓦构造的研究对于沉积环境的研究、古流分析和储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颗粒支撑的砂级叠瓦构造还可以形成特殊的屏蔽孔隙,成为很好的储集空间,是砂岩储层出现各向异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4.
钟建华 《矿物岩石》1990,10(3):87-95
对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中的稳定组成进行荧光分析测试并未获得满意参数,又对其中抽提物—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分进行荧光光度机测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5.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生界浊积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勘查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生界黑色泥岩层中广泛发育浊积岩层,具有冲刷面、槽模等层面构造和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流水波纹层理、同生叠瓦状等层内构造。鲍玛序列存在6种组合。浊积岩相分为块状砂岩相(B1)和近基浊积岩相(C),为近源水下缓坡沉积体系。浊积岩的存在及其沉积构造特征所提供的大量古水流信息表明:柴西中生代古水流格局总体上是自东北向西南,阿尔金山斜坡带在侏罗纪中后期处于持续沉降时期,为一沉积坳陷,而柴达木盆地的腹地则为隆起和物源区。  相似文献   
156.
湘西沅麻盆地发现大面积油苗钟建华(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沅麻盆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雪峰山脉西北侧、呈NE-SW向延伸,长约240km,宽约40km,面积近10000km ̄2,是一个较大的中、新生代盆地。1992年,我们在对该盆地进行考察时,在泸溪县...  相似文献   
157.
钟建华 《沉积学报》1993,11(1):75-83
从沉积学、煤岩学和地球化学三个角度详细地研究了湘中保和堂龙潭煤系:结果表明其煤岩特点和成因比较特殊:本文还详细地描述了三种沉积构造〔派生波痕、束状交错层理及冲刷允填构造)及讨论了煤系形成时的古水流向特点。  相似文献   
158.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数(Bioturbation Index, BI)作为输出结果;选取rprop、sigmoid symmetric和sigmoid stepwise函数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3、层数为3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识别效果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识别。②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声波、补偿中子和密度值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输入层的参数值,对应深度上岩芯柱塞孔隙度测试结果和利用孔隙度样品检验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结果作为输出结果,选取incremental、gaussian和sigmoid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4,层数为3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孔隙度的预测。该研究对定量表征研究区生物扰动储层特性、储量估算、油藏描述和储层地质建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9.
青岛灵山岛中生界下白垩统碎屑岩中发育了很好的风暴岩与风暴沉积,其特点是:(1)丘状、洼状构造及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经常可见;丘状交错层理呈对称或近对称丘状,一般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暗色薄层状砂泥岩互层中,薄层一般厚1~2,cm,有时也可以更厚;砂岩中常有平行层理或低角度交错层理,也可以发育丘状交错层理;细层较厚,多在1~2,cm,甚至3~4,cm;但砂岩多数呈块状;洼状交错层理相对较少,多不完善;洼状构造则相对多见。(2)冲刷侵蚀面非常发育。多波状起伏或凹凸不平,起伏可达20~30,cm,甚至更大;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常不连续,但底部的冲刷侵蚀面连续性很好。(3)中厚层状砂岩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可以分为多个次级层,但常因冲刷面的不连续而上下合并在一起。(4)砂岩中常含有内碎屑,以暗色泥砾为主,小者直径多在1~2,cm,大者可达10,cm以上,形态多变;长轴多顺层分布;有时集中在砂岩的顶部。(5)以中细砂岩为主,没有真正的砾岩;砂岩的分选性可以较好。(6)发育了大量的多尺度、多类型软沉积物的变形构造。(7)有时候含有炭屑。灵山岛风暴岩和风暴沉积的发现,揭示了这套沉积是在一个相对较浅水的湖泊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海洋深水;此外,风暴形成的砂岩下移到三角洲前缘相中,使其更加靠近烃源岩,优化了生储关系,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60.
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中发现一种特殊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与碟状构造非常相似,主要出露于G109国道鄂尔多斯市至杭锦旗段100余千米长的公路两侧的露头剖面中。该类软沉积变形构造岩性为下白垩统的一套黄褐色或灰白色的中厚层砾岩或砂砾岩,在竖直面上其边缘翘起、中部平坦或下凹,故笔者把它称之为“类碟状构造”。类碟状构造特征为: (1)规模总体很大。小型者的宽度一般为1~3,m,高度多为0.5~1.5,m;大型者的宽度一般为5~6,m、最大可近10,m,高度多为1~1.5,m、少数可达2,m;(2)两侧翘起程度不同,包括倾角小于45°的倾斜边、倾角在45°~75°之间的陡斜边、倾角在75°~90°之间的近直立边和倾角大于90°的翻卷边;(3)类碟状构造之间为泄水形成的液化充填体,竖直面上多呈漏斗形和倒三角形;(4)类碟状构造边缘的砾石长轴优势排列方位平行于流动变形方向;(5)类碟状构造常与砂岩岩脉、液化脉、软变形层理或软变形褶皱等共生。(6)底部多为湖相棕红色(有时夹少量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其由于液化流动而多呈块状,极易破碎。根据上述特征,认为类碟状构造系泥泄水形成的,是受强烈地震扰动所致,地震强度可达8级、甚至9~10级。该地震活动可能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