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如何鉴定出滑石中含有的微量石棉,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分析界的人士.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大量资料的积累,以透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粉晶衍射为主要方法,以油浸法为辅助方法,对滑石中含有的各种微量石棉,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本文列出了各种石棉的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数据.并以滑石中含有的透闪石石棉为例,详细论述了这一鉴定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若样品为块状岩石,则需要先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再进行X射线粉晶衍射进-步验证.若样品为粉末状,则需要先进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再进行油浸薄片观察.  相似文献   
22.
钟辉  刘欣  张渝金  伍月 《地质与资源》2022,31(2):141-147
内蒙古赤峰双胜地区早白垩世多斑流纹斑岩,发育气孔构造,具多斑状结构,斑晶含量高达70%,成分为透长石(30%)、石英(35%)及斜长石(5%). 斑晶透长石呈半自形宽板状且具有梳状反应边,反应边成分为Na-正长石,反应边中含针柱状矿物雏晶. 斑晶石英边缘或内部被强烈熔蚀,并发育碎斑结构,具有“裂而不离”或“离而不散”的特点,碎斑石英之间被基质成分充填. 岩石兼具熔岩及碎斑熔岩的双重结构. 岩石中含气孔. 岩石结构特征反映岩浆经历了绝热-减压快速上升过程,可能指示成岩时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的开始.  相似文献   
23.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侵位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及转换机制。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原岩形成于281.9±7.4Ma和296.2±2.7Ma,为早二叠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2=64.10%~75.98%)、富铝(Al2O3=11.22%~16.00%)、贫铁(Fe2O3多介于0.23%~0.85%)等特征,在地球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9)系列。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上述特征表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的岩浆起源于高温高压下加厚陆壳物质脱水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岭下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糜棱岩的侵位应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弧后拉张体制有关;花岗质糜棱岩的变质岩浆热事件年龄(157~153Ma)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挤压闭合事件有关;而花岗质糜棱岩的主变形时代(137~117Ma)为早垩世早中期,其限定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斜向俯冲的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24.
在中亚造山带东部构造带中发现角闪变质辉绿岩,岩相学特征表明具非典型辉绿结构,显示变余辉绿结构及变余嵌晶含长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及角闪石,次要矿物为单斜辉石和阳起石.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SiO2含量为49.15%~52.96%、Na2O+K2O含量为2.71%~5.07%、CaO含量为7.07%~10.40%、Al2O3含量为14.77%~17.31%、TFe0含量为8.80%~12.27%、MgO含量为6.45%~9.57%;在火山岩TAS分类图落入玄武岩区,属于基性岩范围;说明研究区具有非典型辉绿结构的岩石命名为角闪变质辉绿岩的正确性.角闪变质辉绿岩经历了退变质作用:基性斜长石(拉长石)退变质为中性斜长石(中长石),进一步退变质为钠长石或钠更长石;单斜辉石退变质为角闪石,角闪石退变质为阳起石.  相似文献   
25.
五女峰岩体位于通化地区集安市,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鸭绿江—图们江断裂北侧,其岩性为碱长花岗岩。为确定其侵位时代和探讨大地构造环境,对五女峰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0.50±1.60) Ma,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低钛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0,为准过铝质岩石;固结指数(IS)为0.80~3.20,反映了该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05~0.37,具较强的Eu亏损,LREE/HREE和(La/Yb)N值分别为7.13~24.68和7.01~39.20,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五女峰岩体呈现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Th、U,略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d、Sm、Zr、Hf,以及明显亏损P和Ti的特征。综合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五女峰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体制环境下。  相似文献   
26.
为了科学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勘探评价井的风险程度和风险因素,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勘探评价井的失利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依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将勘探评价井分为两大类,即详探落实资料井和探索潜力井;然后,在分析研究区勘探评价井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详探落实资料井和探索潜力井的失利原因,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详探落实资料井失利率为10.6%,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圈闭条件,其次为运聚匹配条件;探索潜力井的失利率为47.3%,存在较大的风险,失利的原因按所占比重从大到小依次是圈闭条件、储层条件、运聚匹配条件、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圈闭条件、储层条件、运聚匹配条件是研究区下一步勘探评价工作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7.
陈英丽  钟辉 《岩矿测试》2007,26(6):465-468
对市场上一种被称为“红绿宝”的玉石饰品进行常规宝石学鉴定、显微镜下鉴定,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红外溴化钾压片吸收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等分析技术,对其绿色、黑绿色及红色部分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玉石呈粒状结构,参差状断口,结构疏松。绿色部分折射率1.70(点测),为黝帘石Ca2Al2(Al0.9Fe0.1)(SiO4)3(OH);黑绿色部分折射率1.65(点测),为镁钠闪石NaCa2(Mg,Fe)4Al(Si6Al2)O22(OH)2;红色部分为刚玉(红宝石)Al2O3。  相似文献   
28.
瓦房店金伯利岩热液蚀变强烈,原岩矿物组分几乎蚀变殆尽,显微镜下对蚀变矿物鉴定相当困难.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技术对蚀变金伯利岩物相进行系统检测,结果显示:42号岩管金伯利岩主要矿物为蛇纹石、金云母和滑石,有少量方解石、锐钛矿、磷灰石、石英、钛铁矿、钙钛矿、榍石、磁铁矿和绿泥石;石灰窑1号无矿金伯利岩岩管主要矿物为蛇纹石、金云母和白云石,有少量方解石、锐钛矿、磷灰石、滑石、磁铁矿和绿泥石;9号无矿金伯利岩岩脉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石英,有少量绿泥石和重晶石;51号贫矿金伯利岩岩管主要矿物为蛇纹石和金云母,方解石化作用不均匀,白云石化作用普遍,有少量锐钛矿、滑石、磁铁矿、绿泥石、磷灰石、钛铁矿、石英;30号贫矿岩管样品风化严重,主要矿物为蒙脱石,有少量方解石、滑石、蛇纹石、榍石、磷灰石.实践证明,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鉴定金伯利岩蚀变矿物组合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9.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北段大面积分布有中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主要是早白垩世光华期.区内覆盖严重,给岩石地层的划分带来很多困难.文中以中生代早白垩世光华期库西火山构造洼地为例,从火山构造洼地的形成演化及岩浆演化双重角度讨论了其对火山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岩浆作用及火山构造洼地的演化均具有连续性和不可逆性,对火山地层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有规律的变化.利用岩石化学反演方法定量模拟了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以此为依据讨论了火山地层的时空演化.结合火山构造洼地不同演化阶段对特殊火山岩相的控制作用及横向的可对比性,确定了火山地层的层间叠置规律.探索性地建立了大兴安岭北段早白垩世光华期区域性火山地层格架,为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对比及岩浆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0.
目前业内学者对于科洛杂岩的认识一致缺乏系统的年代学数据与之相匹配,且关于科洛杂岩原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也缺少年代学资料的约束,为查明小兴安岭西北部科洛杂岩的原岩组成和变质期次,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系统分析锆石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科洛杂岩中3种变质岩(弱片麻状角闪石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不同成因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岩浆型锆石年龄数据显示,碎屑锆石可分为古-中元古代、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早期和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3组,3个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86.3±3.6 Ma、284.3±3.1 Ma和345.3±4.8 Ma,而变质锆石年龄数据分为早-中三叠世(峰值年龄248.5 Ma)和早-中侏罗世(峰值年龄173.1 Ma)两期.结合区域资料和年龄数据分析,科洛杂岩中包含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碎屑沉积岩,物源可能分别来自于区域上的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和石炭统-二叠统岩浆岩,且在成岩之后至少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的变质作用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远程效应;晚期变质作用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和古太平洋西向俯冲的叠加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