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1.
绪言由于第四纪气候和构造历史的复杂性,地形和地层的不连续性可方便地解释为由于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流域环境要素对水沙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前 ,黄河中游地区流域的水沙变化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研究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 ,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 ,采用地理环境要素法分析水沙变异及成因。研究表明 ,河龙区间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降雨减水减沙作用不断减小 ,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提高 ,人类活动减水减沙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70年代与 80年代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平均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5 3 4 %、 2 8 6 %和 4 6 6 %、 71 4 %。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道平面形态与河势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形态与河势演变,从20世纪60年代起,地貌界就用地图法和航片资料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该项研究得到逐步的深化."八五"期间,水利界又对主流线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各家所得结论不同,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我们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期间,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不对称的河谷形态不会改变;在继承性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向南掀沉、科氏力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主流线总体上仍呈南摆趋势;清水冲刷不会导致河型彻底转化;河道整治工程虽然能够限制主流的摆动幅度和弱化河道的游荡强度,对河势的影响较大,但是根本不可能改变上述河道平面形态的长期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流域侵蚀产沙和物质转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9,8(2):101-111
联系当前全球土壤流失的现状,本文阐明研究侵蚀产沙和物质输移规律的重要性,从侵蚀产沙和物质输移的流域系统概念出发,并结合我国黄土高原的治理,扼要介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的概念与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绍凤  陆中臣 《地理学报》1992,47(2):157-164
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是有关河床纵剖面调整的一对重要概念,但以前的一些文章对此的认识是互相矛盾的。本文对沿程淤积和溯源淤积的概念作了严格的限定,并给出了数量化的定义——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2,1(3):43-54
本文主要用地貌学的方法来研究三门峡水库淤积上延的问题。运用河床沉积物法和纵剖面抛物线法,确定了渭河下游淤积末端的位置在渭汗21-22断面附近,并作了综合性预估;实践证明,在目前水库运用方式下不会影响西安。用同样的方法还确定了北洛河的淤积末端在洛淤17-18断面附近,北干流的末端在黄淤59断面附近,这与水利部门用断面法、同流量水位和体积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由于洛淤17-18断面和北干流黄淤59断面附近正处于纵剖面的坡折,所以淤积末端再继续上延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河流纵剖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下凹度指标定量地描述河流纵剖面特征,华北平原诸河下凹型的纵剖面不仅与河长有关,而且也与水能有关。在综合分析影响河流纵比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运动的形变率、床砂粒径和来沙系数三要素的复式回归方程,此式体现了内外营力对河流比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黄河的现状,作者认为黄河决口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推断北岸决口的可能性为大。根据溃坝原理,采用水力学方法对北岸决口的最大淹没范围作了模拟。指出若从沁河口—原阳段决堤,淹没面积约2.21万平方公里,从原阳—高村段决堤,则约为2.12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治理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水环境和侵蚀环境的特点, 研究了黄河中游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变化、林、草的分布界线及植被的恢复能力. 年降雨量530mm是黄河中游林、草分布的临界年降雨量. 在影响流域产沙的地带性、非地带性环境要素中, 悬移质泥沙中径(D50,mm)、林木覆盖率(V,%)起主要作用, 其中, 林木覆盖率(V,%)对流域产沙的影响权重仅小于泥沙中径(D50,mm)作用的3.4%, 近乎相等. 要有效的控制半干旱区、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 使输沙模数降到6000 t/km2以下, 仅靠林木自然恢复困难较大. 在退耕还林草建设中, 在坡面生物措施和沟壑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 因地制宜的选好树种与人工造林(草), 重点县的流域林木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 与60年代以前降雨标准期相比随各期年降雨量的减少, 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雨量的减少是多年来造林草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根据年降雨量与自然植被生产力的回归模型, 可以分别得到目前或70年代以来任意时段, 恢复到标准期时所需的流域自然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用水量的估测值. 从而为黄河中游林草恢复及治理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