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存在极大的盲区,场地监测手段单一,绝大部分场地未布设为环,存在大量的土层基岩混合监测场地。从监测环境、映震效能等方面评价监测效能,个别监测场地存在严重的环境干扰因素,影响监测资料质量。本文探讨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优化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该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1900-2001年8月100多年来华北地区中强地震(M≥5.0)活动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关于本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特征: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地表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存在四个活动时段、地震活动存在明显迁移性;并对本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华北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发生M≥5.0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3.
设计并建设基于MySQL的跨断层数据库,采用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与预处理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不仅包括观测资料和监测场地基础信息,还包括显示监测环境信息、场地演化等功能,更重要的是提供消除凸跳、消除台阶、等间隔处理等数据预处理功能,为用户自由定制专业数据提供功能支持。该软件平台的研发将发挥跨断层流动形变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长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下水多年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 不仅在观测资料中叠加了大量的疑似地震前兆, 严重地压低了来自孕震体的信息, 而且使正常的地震长、 中、 短周期变化背景扭曲, 前兆异常更加难辨。 本研究采用“线性拟合去趋势方法”对水位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线性拟合去趋势后水位10年左右的准周期结构清楚, 能有效地排除地下水超采的影响, 突出正常趋势变化背景, 放大潮汐信息量, 便于识别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55.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 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过减小内摩擦而引起岩石产生裂纹、局部破裂并发生串通,一方面触发地震,另一方面为孕育唐山地震积累能量,表现为正反馈过程.(2)唐山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加卸载存在时间差,造成加卸载冲击波相位不同,结果产生的动应力和围压叠加致使围压波动和下降,导致抗剪切强度降低,使初始破裂分别向北东、西南方向传播.(3)冲击力的卸载,相对于产生拉伸性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压缩应力,致使围压增大并导致破裂停止;而动态应力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因此,余震的发生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56.
台湾地区强地震序列的GM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台湾地区M≥7.0级强地震序列进行了灰色系统GM模型的建模。从模型检验精度和结果看,模型的关联度R、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等有关指标都说明所建模型是可靠而精确的,表明灰色系统GM模型在台湾地区强地震序列预测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按照修正后的孕震模式和断裂力学理论,得出了一组震源参数,并与前人运用其他方法所得的震源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论证在震源区存在液体。最后,以该模式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地震的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修正后的模式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双力源"前兆观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依据北京大灰厂台地质构造及30多年的观测资料,建立水文地质力学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与地壳形变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研究表明,断层活动受构造应力和降雨、地下水产生的流体力共同作用;断层受力方式的改变对地壳形变、地下水位及相互关系产生影响并使观测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地壳形变与地下水位前兆异常是在地震孕育构造应力和降雨、地下水引起的流体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非周期性变化。据此提出地震前兆异常的“双力源”观点,震源体膨胀(扩容)产生变形并引起地下流体异常,地下流体异常产生流体力,流体力影响地震孕育、发展和前兆的产生;地震前兆的产生是“双力源”即构造应力和流体力联合作用的结果;构造应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地下流体力则是附加的、调制性的,只有那些能与地震孕育构造应力增强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地下流体力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地震前兆异常并促使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59.
动态应力作用与地震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动. 地震动态应力使围压产生低值波动,一方面使围压减小、摩擦力减小;另一方面,使裂纹串通、介质松动、接触面变平,降低摩擦系数、减小剪切强度. 由此均导致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触发地震. 动态应力作用时间短,触发地震大小与动态应力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触发地震位置、过程与孕震体断层产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