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的综合研究,从基底构造、古地理位置、地层产状和厚度、钻井和地震资料特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方面表明,该区在青山口组-嫩江组坳陷期发育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构造坡折带.由于多种类型坡折带的存在,制约着盆地充填可容空间的变化,控制了区内的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展布和非构造圈闭类型.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湖盆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可以应用坡折带理论指导本区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32.
松辽盆地早期断陷湖盆样式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存在二型四式的构造样式:即有补偿断层和无补偿断层的单断型断陷盆地,有补偿断层和无补偿断层的复合型断陷盆地。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层序形成一套区域生储盖组合,其中,发育在TST和HST之间的最大密集段为主力生油层,也是良好的盖层,而LST,TST底部,HST顶部及RST通常发育有利储层。它们的规律性配置可构成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生侧储和自生自储四种有利的生储盖层组合类型。每个体系域中都有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是HST的主要类型,RST中可以找到不整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3.
吉林省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水下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地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和狭长的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的构造和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的断陷盆地。莫里青断陷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含油气二级断陷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在双阳组不同的沉积体系中。本文重点描述了水下扇在岩芯上、测井曲线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的区别。水下扇的内扇、中扇和外扇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平面上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的扇三角洲一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的形成与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在双二段时期发育大量的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的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较小。  相似文献   
134.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汉剖面重矿物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钟铧  刘招君等 《世界地质》2001,20(3):279-284,31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中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上重矿物的系统分析,初步查明了蚀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中低级变质岩,沉积岩及中酸性岩浆岩和基性火山岩。提出了重矿物特征指数ATi和GZi的韵律性和相关性的存在,并依此把大煤沟剖面中生代地层划分为5个重矿物韵律层,分析了它们在揭示源区岩性变化及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ZTR指数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根据ZTR指数规律性变化把中生代盆地划分为早侏罗世早期的初始断陷阶段,早侏罗世中期的主断陷阶段,早侏罗世晚期的断坳转换阶段,中侏罗世的坳陷阶段及晚侏罗世之后的反转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135.
构造活动是控制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准确厘定的构造活动的时间对于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非常关键的,利用不整合,时间明确的地层厚度,沉积相,古水深,浊顶层序,生长指数,断裂分布特征及其之间的交切和终止关系,构造沉降模拟,页岩压实变化,热史模拟,裂变径迹,以及其它一些如古地震表现,岩浆岩的放射性测年,构造运动学标志,叠前速度等综合阐述了构造活动时间的厘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6.
水下扇岩相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沉积物重力流研究得到沉积学家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自60年代末期,与沉积物重力流密切相关的水下扇研究成为沉积学领域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沉积物重力流及水下扇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水下扇发育的特点,将水下扇的组成岩相划分为基质支撑砾岩相,颗粒支撑砾岩相,砾质砂岩相,块状砂岩相,经典浊积岩相。水下扇的形成机制系重力流成因。内扇以杂基支撑,颗粒支撑砾岩组合为特征;中扇以砾质砂岩、块状砂岩组合为特征;外扇以CDE序及DE序经典浊积岩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7.
地球物理处理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层序地层学是指导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其对于油气乃至于沉积矿产的预测和勘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只是仅仅使用了常规的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通过对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采取振幅强化特征点,波阻抗反演 ,瞬时相位,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处理,将这些处理成果应用于层序地层的界面识别和层序内部的叠加方式研究中,实际工作表明这些技术是可行的,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38.
为近一步了解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特征,对该地区新钻井增深3井青山口组全取芯井段进行了详细的岩芯观察、取样与测试等单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增深3井青山口组共发育5层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深湖沉积环境,油页岩单层最厚达5 m;含油率为3.50%~7.34%,平均为4.73%;发热量分布范围为1 928.68~4 537.08 J/g,平均为2 691.42 J/g;灰分含量为82.65%~87.56%,平均为85.02%;全硫含量为0.59%~4.08%,平均为1.40%,为高灰分、低发热量、低硫、中--低品质油页岩。其中含油率与发热量、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与灰分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发热量、有机碳和灰分含量可作为油页岩含油率良好的替代指标。对油页岩段的测井曲线分析显示,油页岩层较泥岩具有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低密度的特征,可作为识别油页岩的辅助标志。通过对样品岩石热解参数进行分析,表明油页岩中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其次为Ⅱ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熟-低熟阶段。  相似文献   
139.
松辽盆地扶余—长春岭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多层油页岩,油页岩颜色主要为棕褐色和灰黑色,发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揭示其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通过系统取样、测试和分析表明:研究区油页岩为中等含油率、中发热量、高灰分及低硫油页岩。总有机碳(TOC)测试结果为4.87%~19.90%,平均为7.88%,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通过岩石热解参数分析,研究区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Ⅱ型次之;结合最大热解峰顶温度T_(max)(℃)的变化范围为437℃~449℃,指示出研究区的油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对研究区油页岩的厚度及含油率展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研究区2号和3号矿层油页岩厚度最大,连续性最好,ZK0809井和ZK3201井区油页岩累计厚度较大,而SY9井区油页岩含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0.
桦甸盆地始新世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植物孢粉的特征,并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该区始新世气候变化。通过详细鉴定和统计,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共鉴定出孢粉85属100种,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栎粉、椴粉、桤木粉和榆粉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孢粉组合中热带-亚热带分子较多,但含量低于温带及亚热带,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桦甸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年均温为13.6℃~18.4℃、最热月均温23.6℃~27.9℃、最冷月均温5.5℃~7.8℃、年降雨量887~1 206 mm、最湿月降雨量187~236 mm、最干月降雨量16~41mm、最温暖月降雨量45~143 mm。相比较于吉林东部珲春盆地始新世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差异不大,均属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