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1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51,16(1):133-133
中国岸線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李希霍芬认为中国海岸自浙江宁波以南的一段是属于沉降的,以北则在上升的进行中。(二)其後经多数学者的研究,知道中国北部的岸線也是属于沉降型的。(三)自一九二八年中山大学地质系教  相似文献   
52.
53.
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检验,已发展成为5个组成部分和2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特征与地槽区不同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倡议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用于区域地质、地貌、新构造、地震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保护层的加强和扩大,主要有如下的工作:(1)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在理论方面为适用范围的检验,地壳发展按照动定转化规律的原因、超越发展阶段问题、可逆发展问题及哲学思维方法等的?  相似文献   
54.
针对有关地洼区研究中引起不同看法和争议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①地洼区的属性问题;②地洼区与活化区,③地洼区与地球动力学;④地洼与一些有关的其它盆地(如地洼与裂谷,地洼与断拉谷、地洼与地堑)的区别和联系,正确认识和区分上述问题,对地洼学说的进一步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总结了国内、外运用地洼学说编图实践的经验,强调了以“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史为主线,时空兼顾,四维思维,现象与本质并映,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为总因”。作为主导思想。详细阐述了构造层、构造区两大要素的确切含义。指出构造层必须具有大地构造的属性,而不仅是构造旋回的时间意义;构造区的划分是以历史发展为纲并应以现阶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性质为标准。进一步提出,作为地壳递进发展总因的地幔蠕动,其基本变化分为活跃和平静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地幔物质的温差而引起的垂向蠕动强弱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侧向蠕动强弱变化。由于这些变化的控制,地壳构造发展既在时间上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又在立体空间上发生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幔-壳成矿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6.
三江地区温度场模拟再现了该区趋于稳定的深部热状态和地表热响应特征.对断层作两种处理:一是作为定热源,模拟断层运动产生的摩擦热,断层的产热率为 q=;二是作为热通道处理,模拟构造运动时期断层中有热液(如岩浆)存在的情况.在三江地区温度场有限元法模拟基础上,进行热应力有限元法模拟计算,获得了区内热应力大小(几兆帕至几十兆帕)和应力分布,对解释和预测本区地震提供了新的启示,温度和热岩石圈厚度变化大的地区出现较大的张应力和剪应力,应力集中在温度突变带.剪切带为温度梯级带,岩石圈厚度变化大,深部热流高,热应力集中,这就是本区地震、温泉多沿断裂带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57.
多因复成矿床与超大型矿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8.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高度综合性、理论性的学科。它以地壳或其中某一个区域为对象,研究它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其演化规律。因此,大地构造图是地质图类中,具有高度综合性、理论性的图件。这种图件是用来反映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一种最直观的手段。本文仅从地质制图学的角度,对编图的原则、方法及成图技术的一些特点作扼要的阐  相似文献   
59.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64,22(5):348-356
近几年来,黄汲清一直依照传统的旋迴对比法,强调用不整合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期(即他所称的“旋迴”),并只限于“寒武纪以来地槽地带的”所谓“造山”运动旋迴,来划分大地构造区域和研究地壳发展规律。黄汲清认为,地壳运动的多期性(即黄的“多旋迴性”)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特别强调是在—些不正常的、不合标准的、特殊的构造单元,即所谓“准地台”和所谓“准地槽”所专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60.
中国华南活化区历史-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强调了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指导找矿、预测的经济价值。指出采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和注重四维时、空并重研究,对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历史背景和阶段性发展、演变研究的必要性。文中以中国华南中、新生代活化区为例,从大陆活化构造体制岩石圈的地质-地球物理场背景和动力学边界特点,及其活化解体前“活化前奏”的地质表现,中、新生代大陆活化构造演变的地质、构造表现和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及热-构造作用过程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指出大陆活化是热-构造对克拉通岩石圈深、浅部进行改造、再造的动力作用过程。各种地质记录和信息均显示,在地幔热能大规模聚集驱动下,热异常软流圈主动上涌的热侵蚀、转换,具有垂向为主兼有二维平向的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时间维的阶段性演变,是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及其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