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部降水比西部稳定;祁连山西部常年以偏北风为主,东部以偏南风为主.700 hPa南、北风的年气候分界线位于37°N以南,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冬到夏,偏南风由南向北发展,11月-次年3月整个祁连山区以偏北风为主,4-9月逐渐向北移动,偏南风最北到达祁连山中部.祁连山干旱年与多雨年矢量风的差异较大.多(少)雨年矢量风辐合(散).  相似文献   
32.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00年3~7月降水量和1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逐年3~11月上旬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从西南向东北减少,中部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干舌,干旱中心在陇中北部,受六盘山的影响较大;②甘肃黄土高原分为7个气候区:陇中、陇东土壤严重缺水区,陇中、陇东土壤季节性缺水区,土壤水分适宜区,土壤水分湿润区和甘南高原土壤水分湿润区;③陇中北部和陇东北部土壤严重缺水区浅层土壤严重缺水主要出现在春季和春末夏初,深层土壤也常年处于缺水状态。季节土壤缺水区浅层主要缺水在5、6月份,深层土壤水分陇东高于陇中,适宜区和湿润区无明显土壤缺水时段。  相似文献   
33.
近46年来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季风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6 a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平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淮河流域出现下降趋势;(2)夏季气温稳定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3)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均增温率0.104℃/10 a,全区平均状况看,1970年代中期后开始表现明显上升趋势;(4)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首先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型,然后为南北反相变化型;(5)根据REOF分析将季风区夏季气温异常分6个气候空间类型,东北、华北、江南及华南均呈现上升增温趋势,西南地区增温缓慢,淮河流域则呈现与全球变暖不一致的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34.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46 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7,他引:4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率0.36 ℃/10a. 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②秋季气温标准差在青海高原西部、新疆东部—北疆和内蒙古是一个高值区。③秋季区域平均气温单调增温而无明显转型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1990年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和22 a的周期,无论从年代际的变化来看,还是从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来看,振幅向高温增大,气温趋势仍在居高不下的位置。④秋季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新疆区和蒙陕甘宁青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和高原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的转折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由下降转为上升;各区秋季气温在1987—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  相似文献   
35.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6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数区域雾日年际变化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更明显,雾日显著趋势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上升和下降趋势区相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波列结构;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日较少。黄海岸区和北疆月际变化相似,都呈双峰型分布,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36.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的主模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EOF、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与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冬季气温的关键区有两个,皆为显著正相关;SVD分析表明:乌山脊弱,东亚槽浅,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极涡面积偏小,使南下冷空气偏少,冬季气温易偏高。上年7月北大西洋高压异常偏强(偏弱),次年冬季气温将会异常偏暖(偏冷),北大西洋前期高度场与气温普遍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季风中北部区;建立了气温距平与北大西洋关键区上年7月高度距平的关系,并建立了均生函数模型,预测了未来20 a的气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7.
近49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少勇  王劲松  任燕  乔立 《高原气象》2011,30(5):1266-1273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低值主要出现在北疆和青海高原,这些地方的阈值在-2...  相似文献   
38.
对白银市4个代表站1957~1996年6~8月的降水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方差贡献最大的第一特征向量,对第一特征向量的主分量建立均生函数模型并外推5年预报,用预报出的时间系数乘以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6~8月降水量场的预报值。  相似文献   
39.
气温变暖对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中国西北西风带139个气象站1961—2006年历年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 a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西风带冬季气温近46 a增温率为0.55 ℃/10a. 增温显著的地方是陕西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青海中北部-塔里木盆地。仅青海的河南州局地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除青海高原局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②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青海高原相对稳定。③冬季气温的演变在西风带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1世纪初略有回落;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的年际周期,在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上,气温趋势还处在偏高的位置。④冬季气温演变存在地域差异。一是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二是蒙陕甘宁区和青海新疆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高原区、北疆区和南疆区4个分区。冬季气温的转折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单调增温,无明显转折,而其他区基本一致,在70年代初期转为上升,90年代中期转为下降阶段;冬季气温的突变也是高原区有异于其他区域,高原区1997年发生一次突变,而其他区域则一致为1986年突变。  相似文献   
40.
黄河中上游8月旱涝变化及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中上游43站1961~2006年8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上游8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8月降水总体呈弱下降趋势,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为偏涝期,80年代中后期及2003年以后正常,其他时期偏旱。(2)该区8月降水的前3种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差异型、中间型。根据REOF可进一步细分为渭河平原区、宁夏区、河套北部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降水趋势存在明显差异。(3)该区8月旱涝变化与700hPa风场上新地岛以西的气旋式环流的位置、西北气流与西南气流的交汇位置、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的强度和位置以及青藏高原气旋式环流的强度密切相关;高度场上与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100hPa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以及这两层上贝加尔湖至鄂霍次克海的高压脊的强度、乌拉尔山以东的长波槽的强度关系密切;200hPa纬向风场上,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的强度、风速切变的大小、急流轴有无断裂以及东西风零线的位置影响黄河中上游区域旱涝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