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兼顾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部分熔融模拟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岳龙 《现代地质》1993,7(2):161-168
本文提出了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同时拟合部分溶融过程中的主要和微量元素;通过对新疆东天山某些花岗岩类成因的实际模拟计算,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方法解决了以往单纯考虑微量元素时难以解决的源岩矿物发生反应、残留相矿物含量难以确定等困难,赋予部分熔融程度更为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滇西三江地区发育古近纪花岗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岩浆活动信息。对贡山地块福贡花岗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 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为钙碱性、过铝质特征的I S型花岗岩。锆石U Pb同位素分析表明,福贡马吉花岗岩侵位于55 Ma,并含有252~77 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岩浆锆石具有与青藏高原及东其南缘同时代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马吉花岗岩的原生岩浆是由53%的新生地壳组分和47%古老地壳基底物质混合而成的原岩经 5%~15%(F=005~015)的部分熔融而成。贡山地块福贡马吉花岗岩与冈底斯地块和腾冲地块早始新世岩浆岩(约55 Ma)具相似的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类似的成因机制,均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壳内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3.
内蒙古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大型银铜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讨论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讨论了维拉斯托矿区钻孔内出露的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石英闪长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特征,A/NCK平均值为1.07,里特曼指数小于3.3,属于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中等Eu负异常;(87Sr/86Sr)t值为0.705 93~0.710 75,εNd(t)值为-4.45~-0.63,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石英闪长岩的SiO2含量中等,准铝质,高镁(3.12%~7.58%),高Cr、Ni;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弱Eu负异常;(87Sr/86Sr)t值0.705 05~0.707 68,εNd(t)值在-0.88 ~1.04,具有赞岐岩的元素组成特点。黑云母花岗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年轻陆壳的部分熔融,上侵过程经历较强烈的分异作用;石英闪长岩来源于俯冲流体/熔体或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对岩石圈地幔改造后的产物,岩浆演化后期并未经历强烈的地壳混染及分异作用。综合研究认为: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侵位于晚石炭世,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兴蒙造山带内大量出露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及A型花岗岩,同时大量沉积学及地层古生物的证据均显示兴蒙造山带该时期已经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澜沧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相邻地块的地壳生长和演化规律,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主要有5个年龄段,分别是<177 Ma、201~418 Ma、428~544 Ma、581~1189 Ma和1406~2533 Ma,主要峰值为260 Ma、788 Ma、1 827 Ma和2 474 Ma。其年龄分布特征与北羌塘地块的年龄分布非常一致,说明澜沧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羌塘地块;结合Hf同位素分析结果,能够反映源区北羌塘地块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是北羌塘地块从亏损地幔物质增生的地壳持续生长阶段,它们构成现今北羌塘地块全部地壳物质的78%以上,此后直到0.64 Ga,北羌塘地块的地壳增生作用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25.
黄河口河流沙碎屑沉积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缘碎屑沉积(物)岩是来自物源区物质的天然混合物,保存了源区不同地质作用过程形成产物的重要信息,可以为揭示盆地沉积、区域构造和地壳增长和演化以及古大陆再造等方面提供重要证据。对采集自山东东营黄河口河流沙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 Pb年龄分析,并结合河流沙碎屑矿物粒度分析及重砂矿物组成特征,确定黄河口河流沙主体粒度为10~280 μm,重砂矿物主要为角闪石、赤-褐铁矿、石榴子石、绿帘石、磁铁矿等。黄河口碎屑锆石以岩浆成因锆石为主,其U-Pb年龄呈多峰特征,最大U-Pb谐和年龄为3.65 Ga,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也有>3.6 Ga的地壳物质存在;近2.7 Ga的碎屑锆石反映鲁西地区该期岩浆活动产物的贡献。锆石U-Pb年龄主体分布于206~440 Ma、843~1 239 Ma、1 476~2 714 Ma等几个阶段,并以~2.5 Ga、~1.8 Ga和400 Ma为峰期,其中~2.5 Ga与~1.8 Ga的峰期反映华北板块的物质贡献,而400 Ma峰期与1 000~800 Ma的年龄代表源自苏鲁造山带的物质。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认为黄河流域2.5~1.8 Ga为主要的大陆地壳增生阶段,该阶段形成地壳应占当今流域地壳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6.
康定杂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通过对四川康定—冕宁—攀枝花—云南元谋地区出露的康定杂岩中基性、中性、酸性岩岩石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多方面系统研究,确定这套岩石形成于岛弧环境。分析表明:康定杂岩中镁铁质侵入体锆石εHf(t)变化范围-4.2~+11.0,Hf模式年龄742~2386 Ma;长英质侵入体锆石εHf(t)变化范围-4.9~+9.4,Hf模式年龄为967~2707 Ma;暗示康定杂岩体复杂的构造成因。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岩浆锆石具有与扬子地块西缘同时代镁铁质/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研究表明,康定杂岩为大洋俯冲背景下的产物,镁铁质侵入体来源于较为亏损地幔源区,长英质侵入体为新生陆壳与古老地壳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康定侵入体杂岩中锆石Hf-全岩Nd解耦,为"锆石效应"与少量地壳物质加入共同作用结果。结合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及地球化学证据综合表明,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地块可能位于Gondwana超大陆的边缘,而不是澳大利亚与北美Laurentia古陆之间的连接部分。  相似文献   
27.
通过系统采集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第7、-9勘探线上11个钻孔的岩石、矿石样品,绘制原生晕剖面等值线图,建立垂向元素分带序列,结合该矿床指示元素的变化特征,对钻孔深部隐伏矿进行了预测。该矿床成矿元素组合为Cu-Pb-Zn,前缘晕由Hg、Sb、Cd组成,尾晕以W、As、Sn为特征。该矿床处于倒转向斜的倒转翼,元素的垂向分带序列大部分为反向分带。垂向分带和指示元素的变化特征说明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反复叠加的特点,第7勘探线至少存在2期含矿流体,钻孔ZK702、ZK830、ZK726、ZK817深部可能有盲矿体。  相似文献   
28.
以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了沱沱河铅锌地球化学块体的下限和含量级次,对沱沱河地区铅锌元素的地球化学块体进行了划分,总结了地球化学块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追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可能存在的地点。根据已知地区的矿产探明储量与地球化学块体的关系,计算了该地区成矿率,预测了区内铅锌矿资源潜力,同时指出在块体内还存在巨大的寻找铅锌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9.
康定杂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康定杂岩在扬子地块西缘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这套岩石岩性变化很大(从基性到中性、酸性),中性、酸性岩是组成该杂岩的主体。岩石类型有变辉长岩、闪长质片麻岩、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康定杂岩以往被认为是扬子地块太古宇的基底,但近年来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并不是形成于太古宙。本研究样品采自康定-泸定地区,挑选有代表性的两个样(样号71704.2、71501.1),对其进行岩石化学与微量元素分析及SHRIMP U-Pb测年。分析得出样品为钙碱性;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分布型式显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稀土元素具有略向右倾的配分型式,且铕异常不明显,显示其具有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岛弧火成岩的特征。锆石U-Pb分析给出的结晶年龄为765~771 Ma,w(Th)/w(U)大于0.1,具示岩浆成因特征。个别年轻的锆石颗粒,如71704.2中的12.1测点年龄为(430±8)Ma,可能是在后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中新形成的锆石,该年龄可解释为后期变质热事件的年龄。这些充分说明康定杂岩形成于新元古代,而非太古宙。此外,康定杂岩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其岩浆主要起源于俯冲洋壳的熔融,结合其形成年龄说明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