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7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本文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作者建议把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内容,概括的通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并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作为国家基础性工作之一,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计划。  相似文献   
62.
陈梦熊 《第四纪研究》2007,27(1):157-160
李捷先生,字月三(1894.4.29~1977.1.30),河北成安县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习班,同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地质事业。他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中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早年在河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野外实地考察,并于1928年完成1 ∶ 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是我国最早完成的3个图幅之一。1927年他参加周口店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担任中方代表,为两年后"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奠定基础。1928年调任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湖北、四川、广西以及苏皖等地区,开创性的完成大量调查工作。解放后,他曾担任水利部勘探设计总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捷先生是我国最早参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少数老地质学家之一,对冰川研究造诣甚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鄂西山区首次发现冰川遗迹,50年代又在三门峡以及北京附近发现冰川泥砾层的分布,对研究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第四系划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正>由谭绩文、沈水平、张发旺等教授撰著的《水科学概论》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将国内外科学家的精华作品按照作者的思维逻辑进行总结、精选而成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研究系统。该书根据科学的继承和发展的指导思维创建了水科学研究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64.
徐铁良  陈梦熊 《地质论评》1946,11(Z2):233-240
(1)引言榆中黄石坪素以盛产沙金著闻于世。自明朝末年,即为该地居民所发现,以后开采不辍,至清道光年间,遂臻极盛。榆中县在昔原名金县,即以此故。民国三十三年秋,笔者以调查  相似文献   
65.
66.
67.
加快勘查开发西北地下水资源,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地矿部和陕、甘、宁、青、新、蒙六省区,于1996年11月初在库尔勒市召开了西北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座谈会,国务院邹家华副总理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各省区到会代表交流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讨论了“九五”西北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的方针、政策和西北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的总体设想。会前地矿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组成考察小组,前往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水资源考察,对合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水资源,提出了多项重要意见与建议,对整个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均有参考意义,本刊特予刊出。  相似文献   
68.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央一再强调,西部大开发首先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西部地区范围很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不尽相同。中科院院土陈梦熊撰写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一文着重探讨了西北干旱区以绿洲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内陆盆地的生态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9.
加快开发我国的地质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5月 2 3~ 2 6日 ,应邀赴江苏镇江参加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年会 ,暨镇江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到会代表 10 0余人 ,提交论文 60余篇。现将学习心得 ,概述如下。1 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旅游地学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自然景色更是应有尽有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优势。 80年代我国的旅游业基本上以人文景观为主导 ,许多外国游客主要为仰慕中国古代文化 ,如历代宫殿、皇陵等宏伟建筑而来。 90年代自然景观旅游逐渐上升 ,如黄山、泰山、华山、五台山等名山之游。著名风景区如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相似文献   
70.
矿物吸附金的实验研究及其在红土型金矿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u(Ⅲ)-氯化物和Au(Ⅰ)-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O3)2^3-,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含铁矿物中,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与矿物结构和金的存在形式有关,即受矿物表面基、金组分的稳定性和位阻的影响;天然雨水中所含微量H2O2是Au、黄铁矿等不同矿物氧化-还原的催化剂,可加速地表岩(矿)石的风化氧化过程和Au的溶解与迁移。雨水对红土中的Au具有一定的淋滤浸取能力。红土型金矿形成于富Cl^-、SO4^2-的酸性、氧化的水化学环境,含金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不仅直接导致了Au的溶解和酸的释放,而且其反应产物Fe^3 、S2O3^2-等为Au的氧化、溶解和迁移提供了氧化剂和络合剂,并促进Au的溶解和迁移;Au主要以硫代硫酸络合物、氯化络合物及其水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硫代硫酸根的氧化和风化壳下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金络合物失稳、Au被其他矿物吸附和沉淀富集的主要因素。矿物对金的吸附在红土型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