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陈家富  韩宝福  张磊 《岩石学报》2010,26(8):2317-2335
西准噶尔北部发育构造环境截然不同的晚古生代两期侵入岩体,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早石炭世侵入岩包括辉石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仅分布于晚古生代扎尔玛-萨吾尔岩浆弧内,可能与额尔齐斯-斋桑洋的南向俯冲有关。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86~1.03和1.24~1.86,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岩石。Al2O3、CaO、Na2O含量较高,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2;LREE、HREE分馏明显,(La/Lu)N=4.50~26.03,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Pb和Sr,亏损Nb、Ta、P和Ti,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早石炭世侵入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0408~0.70912,εNd(t)值为+6.09~+7.25,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27~593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石炭世岩体(不包括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是受交代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并发生岩浆混合之后再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而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洋壳的部分熔融。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侵入岩以钾长花岗岩为主,遍布西准噶尔北部及相邻的各个构造单元,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2~0.99和1.03~1.27,属于偏铝质岩石。Al2O3、MgO、CaO的含量很低,全碱含量很高(8.6%~9.7%),Na2O/K2O比值为0.9~1.1;REE总量很高(平均值为196×10-6),LREE、HREE分镏程度较弱,(La/Lu)N=3.32~5.36,Eu负异常明显;强烈亏损Ba、Sr、P、Ti,中度亏损Nb和Ta,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εNd(t)值为+5.26~+7.26,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02~655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A型花岗岩体可能是由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熔融生成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岩浆混合)发生高度结晶分异之后的产物,是后碰撞环境下的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2.
地幔富硅交代与大陆岩石圈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立辉  周新华 《地学前缘》2001,8(3):141-146
富硅交代是弧下地幔中熔体岩石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造成古老克拉通陆下岩石圈地幔富硅的主要机制。在弧下地幔捕掳体中 ,橄榄岩被来自俯冲洋壳物质部分熔融生成的含水富硅熔体交代后 ,斜方辉石含量的增加使全岩富集SiO2 ,斜方辉石显示异常低的Al2 O3和Cr2 O3,微量元素上表现为强烈富集LILE ,强烈亏损Nb ,Ta和Ti。在古老克拉通地幔岩样品中 ,方辉橄榄岩具过剩的斜方辉石 ,橄榄石的Ni含量与斜方辉石的组成含量成正比 ,而和橄榄石的x(Mg) /x(Mg +Fe2 +)值没有正比关系 ,被解释为亏损的地幔橄榄岩和来自俯冲板片的富硅熔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熔体岩石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陆下岩石圈地幔富集SiO2 ,这种被含水富硅熔体改造后的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造成陆壳富硅富镁的主要原因。含水富硅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是大陆岩石圈增生或裂解、增厚或减薄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3.
李晓蓉  张波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2022,96(4):1143-1162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 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 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 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 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 ℃/Ma,约束了亚东- 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 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54.
通过测定汞在吉林省双阳泥炭和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泥炭吸附等温线,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汞在两种泥炭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结果表明汞在泥炭中的吸附是配位离子吸附,且反应极易发生,由于泥炭残体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汞在两种泥炭中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区别。最后讨论了泥炭吸附汞的热力学基本原理及由此所产生的汞对沼泽湿地环境和生物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5.
利用阿克苏地区1996~2003年的冰雹落区覆盖面积达667hm2以上的个例的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强冰雹天气背景下的天气系统类型、冰雹路径,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56.
对南沙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0.45 mm)和颗粒态(>0.45 mm)210Po和210Pb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南沙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平均比活度分别为0.61 Bq/m3(n = 24)和0.43 Bq/m3 (n = 23). 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b 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66 Bq/m3 (n = 24)和0.23 Bq/m3(n = 23). 颗粒态210Pb比活度约占总210Pb比活度的12%, 与开阔大洋相应值吻合; 而颗粒态210Po占总210Po的比例约40%, 明显高于开阔大洋和富营养海域. 根据稳态不可逆模型得到总210Po和210Pb的停留时间分别为0.82 和1.16 a. 清除过程中210Po和210Pb的平均分馏因子由清除速率常数法和固-液分配系数法计算分别为5.42和6.69, 揭示了210Po和210Pb从溶解相清除至颗粒相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南沙海域210Po和210Pb的分馏主要由微生物控制, 与富营养海域的分馏机制不同: 在富营养海域, 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充当210Po和210Pb清除和迁出过程的主要载体, 210Po和210Pb的分馏主要发生于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对两核素的清除过程; 在寡营养南沙海域, 由于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的相对贫乏, 使微生物对210Po的清除作用相对突出, 并在此过程中使210Po和210Pb产生明显的分馏效应. 这与寡营养的马尾藻海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 进一步证实寡营养海域和富营养海域210Po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路径的差异. 这表明210Po可能是研究与微生物有关的海洋学过程, 尤其是研究硫族元素(S, Se, Te和P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用示踪剂.  相似文献   
157.
介绍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岩石样品Lu-Hf的方法,是对现有方法的改进。整个流程以使用HCl为主,配合少量HF,即可达到有效地分离Hf和Lu的目的,Lu和Hf的回收率在90%以上。经MC—ICP。MS分析,每个国际岩石标样的两个平行样获得了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76 Hf/^177 Hf比值,其中BHVO-1、BHVO-2和BCR-2的^176 Hf/^177 Hf比值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158.
准噶尔是新疆北部古生代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为特征,是中亚造山带中显生宙陆壳生长作用非常显著的地区之一。根据新近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并参考已经发表的锆石U-Pb年龄,本文重新厘定了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按照最新的国际地质年表中石炭纪和二叠纪划分方案(Gradstein et a1.,2004),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是从早石炭世中-晚维宪期开始、于早二叠世末期结束的。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发生在330-265Ma之间,而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在340-275Ma之间,持续时间分别约65Ma。但是,在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集中在330~310Ma和305~280Ma两个时段发生,而在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高峰发生在310~295Ma之间。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在空间上没有受到重要地质界线(如蛇绿岩带)的分隔控制,在有的地方花岗岩还可以侵位在蛇绿岩带之中。而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不但在准噶尔分布广泛,而且在准噶尔北邻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南邻的天山造山带中均有出现,具有广泛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9.
采用适体坐标变换方法数值模拟天然河道河冰过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茅泽育  张磊  王永填  吴剑疆 《冰川冻土》2003,25(Z2):214-219
为了精确模拟流动边界条件, 克服边界形状复杂、长宽尺度相差悬殊及由于水位引起计算边界变化等困难, 针对天然河道边界弯曲复杂的特点, 建立了适体坐标下的二维河冰数值模型.应用MacCormack步进法求解, 并应用黄河河曲段实测资料对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0.
张磊  吴刚 《地质与勘探》2003,39(Z2):69-73
岩石的强度特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加载速率是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建立了非线弹性岩石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机对砂岩试件进行了四种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砂岩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并分析了加载速率对岩石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对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模拟.相关研究及分析比较表明,该模型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