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风尘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地球系统中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发育了世界最广、最厚的风尘沉积,记录了至少22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风尘沉积的气候记录和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黄土高原风尘物质沉积过程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近年来基于物源示踪研究对传统的风尘搬运过程提出了新认识,认为虽然黄土主体是风成的,但以前忽略了河流对于碎屑物质的搬运贡献。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沉积学角度分析风尘沉积过程,发现青藏高原两期抬升与区域构造运动对粉尘沉积起着不亚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控制作用;同时从沉积-侵蚀和地貌发育过程探讨风力与流水这两种最常见的外动力方式在黄土沉积和黄土高原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风尘的沉积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是侵蚀与搬运沉积作用的长期动态平衡过程,风力和流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单一不变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可能会同时充当建设者和破坏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2.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在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利用此评价参数对我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我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高效、中效和低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分别为大于0.25,0.250.03和小于0.03。根据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特征,对其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相对较高,仅在富拉尔基以西有限地区为中、低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其余广大地区皆为高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目前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皆分布在高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内,表明齐家—古龙凹陷生成排出的天然气向西斜坡区运移具良好的输导条件。   相似文献   
143.
在弯曲疲劳试验机上对几组包含有不同a/w值的贯穿裂纹和不同a、c值半椭圆裂纹的构件进行弯曲疲劳实验。结果表明,对于60Si2MnA钢来说,无论是表面裂纹还是贯穿裂纹,在线裂纹情况下,其断裂韧度值比深裂纹高出25%左右。当a/w值大于0.1时,无论a/w如何变化,KIC值基本保持不变。裂纹形状对断裂韧度的影响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4.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口井岩心和825口井测井曲线,把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认为扶余油层为先水退后水进的层序格架.短期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扶余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分流河道为主.断层分析表明,T_2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继承性活动的密集带边界断层.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通过河道砂体短距离侧向运移,在两侧上升盘地垒或断阶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0.5 亿t.  相似文献   
145.
PRM标量平流方案在GRAPES全球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更好地模拟水物质的分布,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效果的改进,特别是对于更好地模拟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半拉格朗日模式中的标量平流计算要求做到高精度、守恒、正定和保形,但GRAPES_GFS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lobal Forecast System) 中采用的QMSL(Quasi-Monotone Semi-Lagrangian)平流方案在水汽的强梯度、不连续区域计算精度较低,且不能做到严格守恒。本研究借鉴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一个基于分段有理函数的物质平流方案PRM(Piecewise Rational Method)引入GRAPES_GFS中,按照通量形式求解水汽方程,并对极区进行了混合等技术处理。通过一系列理想试验对两种平流方案进行了对比,证明了PRM方案精度较高,特别是在水汽梯度大的区域优势明显,频散、耗散误差较小,守恒、保形性也要好于QMSL方案。通过对GRAPES_GFS中批量预报试验效果的检验,验证了PRM方案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对水物质分布的模拟,提高了降水的预报效果,对模式综合预报性能的提升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6.
147.
南襄盆地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南、湖北、陕西地震台网共27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获得了南襄盆地及邻区26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断裂分布和地震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南襄盆地及邻区的地壳厚度与地形变化关联紧密,呈现出由NE向SW方向增厚的趋势,地壳厚度为30~41km;(2)泊松比高值集中在房县-兴山附近,为0.31~0.34,这可能与区域内大量出露寒武-奥陶系的辉长岩、苏长岩等铁镁质基性岩相关;低值为0.18~0.24,分布在商南-西峡-淅川一带,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长英质岩有关,它们与南襄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形成整合接触关系。由此可推断,在淅川、西峡一带存在因介质的较大差异而导致地震射线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反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8.
超压盖层封烃能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低速渗流理论及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超压盖层的实际资料,证实盖层超压形成的本质因素是盖层毛细管孔隙的吸附阻力。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盖层超压的封闭能力是该盖层超压值的 2倍,超压盖层的总封闭能力是盖层底部岩石排替压力与 2倍盖层趄压值之和;结合超压盖层的成岩演化史及烃源岩生排烃史研究了超压盖层形成时间及其封烃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并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嫩江组一段区域盖层为例,研究了该盖层超压对其下部青山口组源岩层生排出的油气封盖的有效性。根据超压盖层的特点,论述了超压盖层在油气保存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9.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通道空间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通道的三种主要类型。据此提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三种基本输导层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它们在地下又可构成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由不整合面—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四种组合,成为油气运移的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通道类型控制着油气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层可控制地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砂体组合、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裂、砂体—断层组合、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0.
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伟钰  防方林 《中国沙漠》1997,17(2):214-217
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思考*江伟钰陈方林①(甘肃政法学院兰州730070)(①甘肃省审计厅兰州730030)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甘、宁、青、新、内蒙古6个省(区)中各省(区)的一部分或全部,面积约251.6万km2,人口约935.2万人。该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