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中国北方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分析四大沙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机制,对保护北方生态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18年SPOT-VEGETATION的植被覆盖度指数(ND...  相似文献   
122.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区热流值可信度较低。由于岩石居里点与温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居里面深度来研究地表热流值。本文依据东北地区现有的居里面深度分布图,结合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数据和相应的地壳分层状况,计算了东北地区的大地热流值,重新绘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精细的大地热流分布图。东北地区整体大地热流处于42.5~95 mW/m 2 之间,热流高值位于五大连池及敦化 密山断裂带海龙—牡丹江一带,松辽盆地内部、小兴安岭和长春 延吉缝合带也有局部的高热流值。热流高值与居里面隆起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居里面隆起处热流较高,而坳陷区热流较低。本次研究填补了中国东部地区热流实测值空白,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3.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  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  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  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4.
以在建的武汉绿地中心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超高层建筑物动态特性监测与分析技术方法。采用该方法获取监测时段内建筑物动态位移时间序列、振幅以及显著性频率等动态特性信息,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楼顶位移与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楼顶、楼高400 m以及楼高300 m处监测方向的水平位移最大振幅分别为5.12 mm、4.22 mm和3.11 mm,且标准差均为亚mm级;该建筑物固有频率为0.200 2 Hz,由于同时受施工震动、温度等影响,导致该大楼还受其他频率影响较明显,如楼顶处监测方向位移时间序列仍受频率0.308 2/8.033 9 Hz影响较显著;楼顶位移与温度变化时间序列的灰色关联度接近1,表明楼顶位移与温度变化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5.
为了研究拉萨地块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对梅巴切勤斑状二长花岗岩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利用LA-ICP-MS测得2件斑状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2.3±2.2)Ma (MSWD=2.6)和(203.2±1.6)Ma (MSWD=0.24),表明其岩浆活动发生在晚三叠世。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硅[w(SiO2)=70.78%~76.69%]、高铝[w(Al2O3)=12.93%~14.97%]、富钾[w(K2O)=4.14%~5.06%]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1.28,为过铝质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不相容元素Zr、Hf,亏损Ba、Ta、Nb、Sr、P、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在(124.63~306.19)×10-6之间,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2~0.68);岩石...  相似文献   
126.
奥陶纪时期陕北盐盆位于华北海与祁连海的连接处,该地区在中奥陶世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碳酸盐岩相,其马家沟组五段岩性以中薄层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硬石膏岩、中厚层粗粉晶白云岩与灰岩、中厚层石盐-硬石膏、硬石膏-石盐-泥岩的组合特征。本文对马五段蒸发岩-碳酸盐岩层硬石膏硫同位素特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陕北盐盆奥陶系马五段硬石膏硫同位素值普遍较高,马五段大部分硬石膏硫同位素值其分布范围为25.03‰~29.25‰,落于奥陶纪全球海水δ~(34)S值范围内。硫同位素值的大小与岩性密切相关,硬石膏δ~(34)S值具体表现为灰岩/白云岩段均值为27.28‰(25.77‰~29.25‰)泥岩段均值为26.22‰(25.49‰~28.08‰)石盐段均值为25.41‰(25.03‰~26.04‰)。多种因素影响蒸发岩盆地硬石膏同位素值差异,研究区海侵阶段具有δ~(34)S高值,主要受海相沉积作用、古气候及缺氧状态下MSR作用等因素影响;海退阶段封闭环境具有相对较低δ~(34)S值,卤水形成封闭循环及淡水溶解地层原有硫酸盐矿物形成的混合卤水的加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7.
南翼山构造地表狮子沟组发育混积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岩,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衍射、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混积岩的岩石学特征,考虑到其成分和成因的复杂性,通过数据分析排除了多种干扰因素,最后利用有效指标综合判断了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平均含量为58.7%,碳酸盐矿物含量为31.0%,属于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主要为钙质泥岩,其中碎屑矿物以细粉砂级石英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泥晶方解石,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有序伊蒙混层,且三者呈均匀混合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Ca、Na、Mn、Sr、Ba等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生矿物,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组成未受成岩作用影响,可以作为判断沉积时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指标。根据Sr/Cu比值和K2 O/Al 2O3比值,结合黏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判断地表混积岩沉积时为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Sr/Ba比值和Z值表明古水体介质为咸水环境;U/Th比值、自生U含量和Ce轻微负异常等指标综合判定其形成于弱氧化环境。以上研究表明,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矿物均匀混合的钙质泥岩,形成于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弱氧化咸水湖泊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8.
地质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害,而易发区评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为了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在GIS的支持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体结合温州市自然地理状况及相关受灾情况历史数据,分析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提出了综合邻近环境的地质灾害分析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因子权重,构建了温州市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研究了山区、平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规律。  相似文献   
129.
本文针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特别是针对含水地质结构的模型试验中土压力测量的不足,利用光纤光栅体积小、易封装、防水抗腐蚀、防电磁干扰等特点,基于短栅距光纤布拉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设计了适用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微型FBG土压力传感器。采用有限元力学仿真对传感器的膜片尺寸、传感器厚径比进行优化,得到传感器在0~1MPa土压力测量范围内,直径20mm、高度为0.2mm的圆平膜片灵敏度高且不易造成FBG光谱畸变,厚径比为0.16(H:4mm/D:25mm)的传感器测量结果更可靠且对被测岩土介质影响较小。标定试验表明,传感器在0~1MPa压力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一致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海底隧道模型试验,监测隧道开挖过程的围岩应力释放规律,该传感器很好地监测了隧道从迅速失稳到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从而证明了设计的微型FBG应用于模型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