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51.
将混凝土视为骨料和砂浆组成的二相复合材料。首先建立二维骨料的随机分布模型,并改进模型骨料重叠的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混凝土的中性化为例,通过计算机模拟骨料随机分布对混凝土中性化时CO2扩散的延缓作用。结果表明,单个骨料的形状、大小和摆放位置都会对CO2扩散路径产生影响,而骨料集合体通过扩散路径的长度、迂曲度的变化影响扩散速度,表现为混凝土的扩散系数Da与骨料圆度?、平均粒径d和骨料含量ra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二维扩散中Da-?、Da-d和Da-ra的关系式,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2.
153.
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揭示出在辽宁南部新房地区存在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新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上盘为新元古代—古生代弱变形沉积岩层,下盘是新太古代糜棱岩、片麻杂岩和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中间是拆离断层带由不同层次构造岩构成。拆离断层带形态为向北西开口的反“C”型,产状较缓,倾向分别向西、向南、向东倾斜,线理产状240°~290°∠12°~30°。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北东东向南西西运动,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综合分析,新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不仅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而且为下一步新房金矿的勘查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4.
155.
江苏沿海开发已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在服务沿海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连云港市海域管理工作遇到了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连云港市海域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认知、制度管理、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北方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银川平原北部饮水型砷中毒分布、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地下水中砷离子分布规律和富集环境。研究表明:高砷地下水区呈两个条带状分布于冲湖积平原,主要为埋藏深度小于40m的潜水,水化学环境呈弱碱还原环境,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Cl·HCO3-Na,Cl·HCO3-Na·Ca型;最后对比分析了中国北方内蒙古平原、山西大同盆地、新疆、吉林西部高砷地下水分布和环境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7.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39个/m^2,生物量以藻在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158.
在我国沿海中部,在江苏省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东临黄海,西通中原,南屏江淮,北接齐鲁,是中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也是中国三大海洋特殊开发区之一。全市拥有204.817千米海岸线,30.6千米岛屿岸线和14座基岩海岛,拥有江苏省唯一的基岩港湾海岸40千米和仅有的砂质海岸30千米,是江苏省的黄金海岸。这样一个拥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海洋资源的沿海城市,正是苏北的发展龙头,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未来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连云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之前,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利用多局限于交通、捕捞、养殖、盐业等传统产业,由于海域权属界线不清和"祖宗海"意识根深蒂固,"无序、无度、无偿"用海的现象普遍存在。无序、无度的海洋捕捞和开发造成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无偿的海域占有和使用造成国有海域资源性资产大量流失,连云港市的海洋行政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强化海洋行政管理职能,2001年7月,经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在撤销原连云港市水产局、市海洋管理局的基础上,通过职能整合,组建成立了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和棘手的海洋管理难题,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集体凭借"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立足实际、审时度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海洋管理创新跨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