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广西金秀地区有大量的断裂带型铜矿,这些矿床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多,品位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特征。对赋存在SN向断裂内几个石英脉型铜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这些矿体在水平面上具有串珠状和深部具有连续分布的特征,在垂向上具有上部氧化矿深部原生矿的结构模式。矿石中铜和其他金属矿物含量丰富、在垂向上具分带现象。综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该区地层至少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熔融,使得金属元素逐渐富集。在燕山晚期分馏出的成矿热液沿SN向断裂充填成矿。在喜山运动时,NW和少量EW向断裂左行走滑破坏了前期矿脉。  相似文献   
72.
73.
74.
东秦岭造山带金锑钼钨矿现场考察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考察和研讨,提出了秦岭造山带金矿床存在区域分带性等新认识,认为小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应扩展到全区,找矿类型应由单一石英脉型扩展到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和其它新类型应注意开展浅部隐伏矿的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75.
甘肃鹿儿坝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儿坝金矿产于西秦岭中三叠统浊积岩建造地层中,由三个矿带组成;在研究矿床构造特征、矿石矿物特征、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蚀变岩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该矿床属低温热液型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是沉积相、构造破碎带、硅化、黄铁矿化蚀变。  相似文献   
76.
广西菜子岩剖面处于台地边缘地带,含有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化石。综合岩相、生物相等资料,按牙形石带时限讨论了该地区吉维期—弗拉斯期早期主要的海平面变化历史。吉维期早期(相当于东岗岭组)经历了持续的海侵,大致下varcus带末期可能出现短暂的海退;“谷闭组”下部岩性复杂,海平面波动强烈,其中较大规模的包括了发生于上varcus带的海退(即吉维期中期海退)及下hermanni-cristatus带初期的海侵。吉维期晚期地层含有丰富的床板珊瑚以及其他礁体生物碎屑,产层孔虫、海百合等,意味着这个时期研究区可能处于礁前的上斜坡部位。“谷闭组”上部(牙形石falsiovalis带至transitans带下部)的岩性为中—薄层与厚层的灰岩互层,以正常的底栖生物为主,反映了由原来的礁前到滩前的变化,但水体深度在中—晚泥盆世界线前后可能总体相似。融县组(底部)以浅灰、灰白色的中—薄层至厚层—块状灰岩为特征,其沉积始于牙形石transitans带中部,证据表明此时海水可能变深。菜子岩剖面的白云岩位于上varcus带的下部,主要为细—中晶结构,见有灰岩残余以及正常海相生物碎屑。横向上与其他剖面对比表明,广西地区上varcus带可能出现了区域性的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77.
文章在总结龙窝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铜矿的控矿因素,认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是龙窝铜矿主要的含矿地层,紫红色砂岩为有利的容矿岩石;近NE—SW向断裂,褶皱构造的转折端、倾伏端及两翼是重要的成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明显的铜矿化围岩蚀变标志。  相似文献   
78.
中国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卡林型金矿的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粘土矿物,其次是毒砂和石英。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秦岭地区存在有单体金。金主要赋存在含砷的铁硫化物相中。氧化矿石以游离金大量出现为特征。  相似文献   
79.
汪劲草  韦龙明  朱文凤  万方良  莫志明 《地质学报》2008,82(7):894-2008-01-30
南岭脉状钨矿的“五层楼模式”,在纵剖面上具正扇形结构,横剖面上具树形分叉结构,平面上沿构造带呈定向脉组(群)分布。从上往下,矿脉分布的分维值(平均1.10)从大变小。认为燕山期含矿岩浆流体沿构造带发生定向的周期性地震泵吸、液压致裂与裂开愈合。对于同一条矿脉,矿脉的扩展速率与扩展时间决定了脉幅的大小:脉幅越大,扩展速率就越小,扩展时间就越长,起始时间也就越早;而脉幅越小,扩展速率也就越大,扩展时间就越短,起始时间也就越晚。认为脉的扩展速率与液压、围压的相对大小有关:当液压一定时,围压越大,则脉的扩展速率就越小;而围压越小,脉的扩展速率就越大。由于各处围压及扩展时间长短的差异,“五层楼”模式中的中部、深部、侧部、上部的矿脉构式、脉幅具有明显的差异:中部单脉出现分支复合,脉幅稳定;侧部单脉出现自然尖灭或单侧分支尖灭、双则分支尖灭;上部则出现复杂的树形分支,分支自然尖灭或分支与分支之间的复合尖灭,深部可能为自然尖灭。  相似文献   
80.
佛子冲矿床发育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西境内,是近年来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本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重点提取了佛子冲矿床古益矿区深部矿段的成因信息。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早期硫化物阶段(阶段I)出现含子矿物型、CO2-H2O型及H2O型包裹体类型组合,而主成矿阶段(阶段Ⅱ)和晚期硫化物阶段(阶段Ⅲ)则变化为相对单一的H2O型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表现出从成矿作用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的趋势。H、O同位素(δD值介于-59‰~-41‰,δ18OH2O值介于-5.47‰~4.00‰)和流体包裹体成分指示,初始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岩浆分异热液,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天水热液的掺入比例显著增大。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于2.3‰~4.3‰,指示矿化剂S主要来自于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体系。矿石铅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92~18.794,207Pb/204Pb比值为15.648~15.864,208Pb/204Pb比值为38.909~39.580,数据分布呈线性趋势,且正好落入岩浆铅和地层铅之间,构成一条混合线,它指示了成矿物质可能具有岩浆源和地层源的混合属性。野外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证据都表明,佛子冲矿床的发育与燕山晚期(106Ma)的花岗斑岩侵入事件密切相关,该期岩浆作用在矿区内导致了强烈的热液流体活动并产生了显著的铅锌银多金属成矿效应。河三和古益两个矿区的矿化类型有所不同,前者代表了产在斑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型,而后者代表了远离斑岩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二者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以Pb-Zn为主矿种的岩浆热液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