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2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华北东部青岛地区煌斑岩广泛发育,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等方面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研究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岩浆的源区性质、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而推断研究区的地质演化过程。研究区内煌斑岩的SiO2含量(W(SiO2))为39.13%~51.26%,属于钾玄质碱性岩。样品的稀土元素整体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Ce和Eu异常(分别用δCe和δEu表示)不显著。样品微量元素总体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Ba、K、Pb)和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而高场强元素(Nb、Ta和Ti)亏损的特征,具有典型的俯冲特征。源区为三叠纪时北向俯冲的扬子板块析出的熔体,交代上覆华北板块地幔橄榄岩而形成的地幔交代岩。白垩纪时,俯冲带岩石圈大范围坍塌,软流圈上涌形成伸展环境,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煌斑岩。  相似文献   
142.
对青岛仰口湾两条海滩横剖面的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结合相关地质水文及地形观测资料,探讨了潮间带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沉积类型,以含砾砂(g)S为主,砾质砂gS和砂质砾sG类型零星分布,几乎没有黏土组份,或含量极低。研究区海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带状由陆向海变细,分选变好;偏态多数为正偏,到低潮带附近逐渐变为负偏;整体峰态较尖锐,峰态多样。波浪和风是本区沉积物输运的主要动力,海滩北部夏季受到波浪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剖面整体高程降低,沉积物较粗,分选较差,偏态值高,峰态尖锐,其次为中南部的秋、冬两季。  相似文献   
143.
对取自渤海湾北部海域的1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共有重矿物39种。用Q型聚类法将研究区重矿物划分出3个矿物区:Ⅰ区以高含量的辉石类、帘石类、金属类、稳定矿物为特征,主要受来自滦河的物源影响;Ⅱ区以高含量的角闪石类、云母类矿物为特征,主要物源为海河—黄河;Ⅲ区各种矿物含量中等,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混合物源。矿物区的划分客观地反映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等因素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4.
本文通过对山东莱州仓上泻湖Y86孔柱状样的系统取样,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了沉积物中的主要元素含量,结合已有的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及孢粉结果相分析对比,对泻湖沉积相进行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铝、铁、锰、钛等元素主要富集在粘土沉积物中;钙、镁受气候影响较大;锰、磷等受生物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江苏东海毛北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化学组成。利用矿物地质温度计,计算了毛北榴辉岩的成岩平衡温度。结合本区的大地构造环境,提出在早元古代末期,华北陆块曾发生向南的大型堆覆构造,苏北地区即为推覆体前缘。  相似文献   
146.
作者对南极中山站外普里兹湾捞取的锚底样品(76°26′E,69°22′S)进行了矿物谱学和硅藻类研究。 1 矿物组成特点 样品全样X 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其SiO_2=69.12%,TiO_2=0.05%,Al_2O_3=6.02%,FeO(全铁)=3.33%,MnO=0.02%,MgO=1.83%,CaO=6.60%,Na_2O=1.99%,K_2O=1.12%,S=1.25%。 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底泥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表明,胶体SiO_2(蛋白石类)超过70%,碳酸盐及长英质矿物30%左右。  相似文献   
147.
本文报道了笔者对分布于山东荣成、文登、威海、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和莒南等地的榴辉岩所作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这一巨型榴辉岩带是由两条相互重合的榴辉岩带所构成;一条为高温高压成因的A—B类榴辉岩带;另一条为低温高压成因的C类榴辉岩带。它们形成于早元古代早期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并经受了早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迭加。早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发生向南运动的大陆推覆体构造,使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榴辉岩带在空间上重迭。最后推测这一榴辉岩带的分布代表着我国东部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分界界限。  相似文献   
148.
本文提出了低温榴辉岩套的特征及鉴别标志,并论述了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成岩条件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9.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南极中山站和企鹅岛变质岩类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化学组成,利用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各种成因判别图解,确定中山站变质岩类岩石的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企鹅岛变质岩类岩石的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150.
报道在1180℃,压力分别为2.0GPa、2.5GPa、3.0GPa和3.5GPa条件下榴辉岩结晶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当压力超过2.5GPa时方有石榴石晶出,随着压力的增大,石榴石中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含量增加,铁铝榴石含量减少;随着压力的增大,单斜辉石中的TiO_2和CaO含量减少,Al_2O_3和Na_2O含量增加,单斜辉石中硬玉端员分子含量增加。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天然产出的榴辉岩成岩压力远大于3.5G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