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1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71.
陕西勉县庙坪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勉县庙坪石墨矿床位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工业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矿石.本文对该矿床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含矿岩石黑云母变粒岩Al2O3含量为7.32%~15.01%、TFeO为2.28%~8.68%、Na2O为0.17%~3.38%、K2O为 1.15%~3.42%、TiO2为0.50%~0.80%,稀土元素总量为106.38×10-6~236.37×10-6;黑云母变粒岩具有明显的Eu、Sr负异常,U、Cs、Pb的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通过对本区变质原岩恢复、沉积环境及原岩物质来源分析可知,矿区变质岩原岩应为沉积岩,具有泥质砂岩、粉砂岩的特征,变质岩系原岩主要形成于缺氧还原的海洋沉积环境.碳同位素分析显示,矿石中石墨的δ13C为-23.6‰~-21.7‰,大理岩的δ13C为-7.1‰~3.3‰,石墨中的碳质来源主要为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的碳质来源为无机碳.本区经区域变质作用,使含碳质岩石富化成矿,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72.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3.
我国深部(层)(以下均指埋深大于2 000 m)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鄂东缘)大宁–吉县区块逐步进入深部(层)煤层气“规模勘探+先导试验”阶段,直井日产气量突破2×104 m3,水平井日产气量突破10×104 m3,这一标志性成果既突破传统意义上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深度禁区,使得煤层气总资源量有望在30.05×1012 m3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又将成为“十四五”乃至长远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发展的重点勘探开发方向。面对以地面传统钻井、压裂(储层改造)、排采(举升)、集输和数智化等为主体技术及开发方式的迫切需求,鄂东缘深部(层)煤层气面临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难点,包括:成藏机理和赋存规律,有利区优选方法;高产主控因素及控制机理,解吸–渗流机理与开发规律,“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甜点分类评价标准,关键开发指标确定方法和依据;低成本优快高效钻完井技术,水平井水泥环高效密封控制技术;煤岩缝网形成机理,低成本、高效、环保压裂入井材料,改造后缝网孔渗特征、流动规律;高盐、高水气比、出砂等工况下排采及举升控制技术;高效节能集输、规模开发所需复杂集输管网稳定运行理论与实践体系;数智气田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在系统梳理上述难点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勘探地质、开发地质、钻完井、压裂(储层改造)、排采(举升)、集输与数智化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对策,这一成果不仅对加快鄂东缘深部(层)煤层气规模上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内外深部(层)煤层气规模开发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可有力推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清洁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74.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成矿与中—酸性花岗岩类密切相关。剪切相的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160~153 Ma)是面积达3 500 km2的大规模岩基;引张相的滦家河型等粒粗粒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4~152 Ma)侵位于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内,单个岩体面积为100 km2至数百平方千米。但与金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挤压相的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31~126 Ma),多数呈岩株状出露(面积为2~90 km2),超大型金矿床往往发育于距其5 km范围内。但是,当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岩体规模很大(如蓬莱地区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体面积为270 km2)时,则与金成矿几乎无关。胶东中—酸性花岗岩“小岩体成大矿”的新认识对于中—酸性岩浆相关热液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和预测勘查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受限于相关资料缺乏广泛研究,其形成机制尚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5.
据前人资料,目标勘查区的深部可能存在多期、多类型、多开采对象的古采硐,但难以通过地表调查和常规的技术方法准确搞清其规模、形态、埋深等重要参数.本文采用高密度电法,结合厘米级高精度GPS测量和浅部钻探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洞窟,选用不同的电极距,在复杂采空区地表布设了17条测线,完成了1 140个测点,共圈出120个电性异常.结合测区地质情况和异常的特殊形态,预测了可能为古采硐或相对致密岩石的物探异常.经首批19个钻孔验证,确认15个异常属于发生明显掉钻或漏浆现象的古采硐(陷落坑?),4个异常是较为致密的石灰岩.实践证明,采用高密度电法能够高精度预测地下复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6.
论河北承德上谷早侏罗世南大岭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新资料描述了承德上谷南大岭组四个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等特征,厘定了南大岭组含义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其间的沉积岩系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证实了火山岩系与沉积系在空间上呈指状交互关系,根据植物化石确定南大岭组中时代为早侏罗世,论述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7.
山东七宝山角砾岩筒流体双重致裂机制与金铜成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山东七宝山角砾岩筒的综合研究表明 ,该角砾岩筒形成于一种新的流体构造动力学机制———流体温压双重致裂和脉动扩展机制 ,即 :在流体的热应力和液压双重作用下形成性质不同的节理裂隙和上凸锥面状裂隙带 ,并脉动式往上扩展形成圆柱状压裂角砾岩体 ;锥面状裂隙带顶点岩石瞬间点爆裂 ,流体向该点汇流 ,流体流速加快和爆裂区呈倒置锥状往上扩展 ,岩筒上部锥状爆裂角砾岩体与锅盖状震裂角砾岩体形成 .富金流体于岩筒上部倒置锥状裂隙体 (温度压力急降箱 )下部沸腾面附近富集和沉淀 ,富铜流体主要于温压相对较高的汇流区集结和沉淀成矿 .  相似文献   
78.
文章将浅层地震勘探与大地电磁测深(MT)应用于新疆哈密图拉尔根铜镍矿区隐伏含矿岩体的定位预测中,得到的二维反演结果比较一致,与地质事实吻合较好,并可以与已知的钻探结果对比。准确地预测了含矿地质体的形态、位置与产状,达到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的目的。据此认为MT和浅层地震勘探的联合运用是隐伏金属矿床定位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9.
四川汶川Ms 8 级地震触发的典型滑坡的风险指标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大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和滑坡,特别是沿发震断裂分布一系列大型的高速远程滑坡。为了探索地震诱发大型高速远程滑坡运动速度的反演方法,以汶川大地震典型高速远程滑坡为例,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沿映秀-北川断裂展布的5个典型滑坡的速度进行了反演和计算。结果表明,5个滑坡的最大速度均大于50m/s,其中大光包滑坡速度最大,其下部滑体的最大速度约为300m/s,上部滑体凌空飞行的初速度高达165.6 m/s。同时,对上述滑坡的视摩擦系数进行了计算,4个滑坡的视摩擦系数介于0.16~0.4之间。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类似地区地震滑坡的速度、最大位移量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对于类似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吴家沟滑坡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家沟滑坡是2008年汶川Ms 8.0级大地震触发的黄土塬边的一个中型滑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和滑坡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分2种情况对该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评估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强降雨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7×10-4~4.375×10-5之间,位于严格详细审查区;在考虑强降雨+地震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1.32×10-3~8.325×10-5之间,位于不可接受区和严格详细审查区,人员社会风险位于不可接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