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川鄂湘边区从西向东由隔槽式褶皱向隔档式褶皱的变化反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 ,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深 ,至湘西带已由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转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 ,构造样式也更趋复杂 ;但由地表向下构造样式却普遍表现为由复杂向简单的变化。平衡剖面分析揭示了上述规律性。区域构造分析表明 ,上述构造是燕山期由南东向北西不断推进的挤压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西成铅锌(银)金矿田中同时存在热水沉积型(Sedex)和改造型(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涂光炽院士曾经指出:“从世界范围看,这两种层控铅锌矿床多少有相互排斥的现象,即二一般不同时出现于同一成矿带内”。“南秦岭的西成矿带中的中泥盆统内既产出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厂坝),又分布有较多的改造型铅锌矿床(邓家山等),这在其他国家及地区是十分鲜见的,  相似文献   
53.
周辉  邱亮  颜丹平 《地学前缘》2020,27(1):270-274
本文从岩石断裂力学的角度,讨论了俯冲板块下拉牵引力(负浮力)作为板块运动初始驱动力的可能性。笔者总结已发表的岩石抗张强度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并和现在普遍认为的负浮力的数量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洋岩石圈上部岩石强度较低,仅有n×10 MPa。虽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岩石圈的强度不断增强,但是在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大洋岩石圈可能无法承受拖曳板块运动高达n×102 MPa的应力。此外,构造模拟、热开裂、疲劳断裂、俯冲挠曲、俯冲脱水以及熔融作用等地质现象的分析,也表明俯冲板块的负浮力作为板块运动初始驱动力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54.
吕崧  颜丹平  王焰  高剑峰  漆亮 《岩石学报》2010,26(6):1889-1901
对侵位于康县断层南侧青川-平武断层北侧碧口地块中的麻山和木皮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析表明木皮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6±2Ma。麻山和木皮岩体分别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石为过铝质,主量元素特征为SiO2≥56%,Al2O3≥15%和MgO3%。岩石具有较高的Sr(578×10-6~1146×10-6)和较低的Yb(0.4×10-6~0.9×10-6)含量,Sr/Y比值介于69~139之间。岩石显示右倾的REE配分型式和弱的负Eu异常,(La/Yb)N比值为12~36。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山和木皮岩体可能主要是由埃达克质岩石组成。岩石较高的ISr(0.706~0.705)和较低的εNd值(-6.5~-9.4)表明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可能是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麻山和木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年龄与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等岩体一致,表明这些岩体可能代表了秦岭造山带南部晚三叠世造山加厚地壳条件下的产物,因此碧口地块可能属于南秦岭造山带,并推测麻山和木皮岩体及所在的碧口地块可能是印支期加厚的下地壳韧性流壳层向SW方向斜向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
滇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部,该区域内发育一系列直接赋存有低温矿床或与低温成矿作用联系密切的构造穹隆体。详细研究这类穹隆体的构造成因及属性,是揭示区域内低温成矿规律的关键。驾车穹隆位于滇东北阿旺镇至驾车乡一带,与滇东北其他穹隆体相比,驾车穹隆出露完整的构造-岩石组合,是该区域构造穹隆体的典型代表。文中以驾车穹隆的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构造调查与构造解析、重点地层系统样品采集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结合区域背景资料,确定了穹隆的构造成因及变形序列、主要低温成矿元素背景异常特征及赋存状态。通过对3条横切驾车穹隆体构造剖面的构造解析,厘定了3期构造变形:D1期顺层流变构造,变形时代推测为加里东期;D2期为NEE向纵弯褶皱,变形时代推测为印支期;D3期为NNE向纵弯褶皱,变形时代推测为燕山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穹隆内昆阳群中泥质和粉砂质板岩等低级变质岩中具有3~5倍以上Pb、Zn、Ag、Sb、As元素背景异常;震旦系澄江组粉砂岩、灯影组白云岩与黑色页岩中局部具有3~5倍以上Pb、Ag和As的元素背景异常;下寒武统渔户村组部分黑色页岩中具有5倍以上的Pb、Zn、Ag、Sb、As元素背景异常。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上述低温成矿元素在原生黄铁矿中富集。综合构造解析结果表明,驾车穹隆主体是一个由NNE向褶皱(D3期)横跨叠加于NEE向褶皱(D2期)之上而形成的构造穹隆体,为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雨海地区晚雨海世-爱拉托逊纪月海玄武岩充填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延波  颜丹平  俞天石  王翔 《地质学报》2012,86(8):1306-1319
月海玄武岩是月球四大岩类之一,主要充填于月球大型撞击盆地之中。月海玄武岩充填过程的研究,对于了解撞击盆地充填过程和月海玄武岩充填规律及活动规模,揭示月球的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嫦娥一号LAM数据、CCD影像数据和Clementine UVVIS数据,对雨海地区的地形地貌、岩石化学组成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对雨海地区月海玄武岩进行了单元划分,并运用撞击坑尺寸-频率分布法对各月海玄武岩单元进行了表面年龄的估算。结果表明,雨海地区月海玄武岩随着时代变新钛和铁元素更加富集,总体上从晚雨海世至爱拉托逊纪由低钛低铁玄武岩向高钛高铁方向演化;月海玄武岩充填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每期月海玄武岩的充填流动大体上保持由南向北方向,并且活动规模逐步减小,相对年轻月海玄武岩对早期月海玄武岩的覆盖范围不断减小。正是这种玄武岩流动与覆盖关系和充填过程造成了雨海地区从南向北地势的逐渐降低,以及较老月海玄武岩在较北部地区出露。最后,根据雨海地区月海玄武岩单元在地形地貌、岩石化学组成与表面年龄上的相关性,我们提出雨海地区月海玄武岩经历了多期次逐层填充过程,且每期由南向北流动、规模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57.
South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uranium producer in the country. Much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geology of this area was dominated by NNE-trending intra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ing that resulted from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underneath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This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was characterized by transpression in the early-mid Jurassic and by transtension from the latest Jurassic through Cretaceous to early Tertiary. Most uranium or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are strictly fault-hosted and associated with mid-late Mesozoic granitic intrusions and volcanic rocks, which formed under transpression and transtension regimes, respectively. Various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NNE-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s have played critical roles 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Extensive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a majority of uranium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form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of 140–40 Ma with peak ages between 87–48 Ma, coinciding well with the time interval of transtension. However,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are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long individual strike-slip fault. The most important ore-hosting segments are pull-apart stepovers, splay structures, extensional strike-slip duplexes, releasing bends and fault intersections. This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ore occurrences in individual fault zone reflects localiza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 within those segments that were highly dilational and thus extremely permeable. The unique geometric patterns and structural styles of strike-slip faults may have facilitated mixing of deeply derived and near-surface fluids, as evidenced by stable isotopic data from many uranium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ult segments favorable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within continent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erefore ha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explor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58.
扬子地块西缘新生代造山作用与前陆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同位素及构造。沉积的综合分析表明,扬子地块西缘造山带的主体隆升时期发生于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其隆升幅度可达2000~4000m,中新世以来至少有5~6km地层被剥蚀,上升速率约达0.6mm/a;与其伴生的前陆盆地新生代沉积可分为老第三纪继承性萎缩拗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改造阶段。前者具有山间和山前磨拉石盆地特征,后者具有类磨拉石盆地性质。深部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第四纪时期岩石图具四层结构,中地壳为一区域性韧性流壳层,是处于岩石图加厚后的均衡调整和区域伸展时期,盆山关系的分析也表明,造山带与前陆盆地在形成、演化和改造上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9.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3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刘鹤  颜丹平  魏国庆 《地质学报》2008,82(4):464-474
碧口地块位于秦岭—大别、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交汇部位。根据碧口地区各套地层构造变形样式的不同,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①新元古界基底杂岩,主要由新元古界碧口群火山岩系和横丹群浊积岩系组成,杂岩体核部变形较弱,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并以一条由超糜棱岩带组成的基底拆离断层为顶界,与上覆地层分隔。基底杂岩经历了蓝片岩相到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的变质作用。②古生界中间韧性流变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的糜棱岩或千糜岩组成,岩层中发育多期构造面理(S1、S2、S3)和典型的固态流变构造,变质程度普遍达中绿片岩相。③中生界沉积盖层,包括碧口地块以北的三叠系关家沟组和小面积出露的侏罗系—白垩系,以脆性破碎带和小型脆性断层构造为主。拆离断层与各套构造地层中的韧性剪切和流变构造一同反映了区域性上盘向SSE剪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证实了碧口地区中生代206~154Ma伸展垮塌事件的存在,从而建立了碧口地块的隆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在中生代造山作用后的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了拆离断层和中地壳韧性流变层,造成了地层缺失和地壳减薄,基底杂岩在造山带的腹陆隆升并露出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