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8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重庆南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眼球状灰岩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二叠世茅口组中-下部发育一种特殊的眼球状灰岩, 眼球部分通常为颜色较浅, 富含生屑颗粒的灰岩; 而眼皮部分通常为颜色较暗的泥灰岩。其成因一直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重庆南川大铺子剖面茅口组底部眼球状灰岩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 认为陆源输入的改变导致眼球和眼皮部分泥质含量的差异; 在成岩过程中, 碳酸盐沉积物为主的眼球部分因为胶结作用而没有被机械和压实作用破坏, 泥质含量较多的眼皮部分则受到强烈的压实。因此, 该地区眼球状灰岩的形成是沉积和成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浅海陆棚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碳酸盐岩地层, 该套地层富含有机质和硅质结核, 是中国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之一.在野外露头上, 灰岩-泥灰岩韵律层因为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受到广泛关注, 其在整个华南栖霞组分布广泛.其中, 灰岩层富含各种生物碎屑, 主要包括钙藻、有孔虫和腹足, 其次还有腕足, 棘皮类和介形虫, 偶尔见苔藓虫和三叶虫.灰岩层中较好的保存了易碎的钙质藻类, 说明灰岩的胶结作用发生在成岩早期, 没有明显压实作用的痕迹.泥灰岩以粒泥生物碎屑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为主, 主要的生物碎屑以腕足和介形虫为主.生物碎屑都非常破碎, 壳体大都平行层面, 颗粒之间发育大量压溶缝, 说明泥灰岩层经历过强烈的成岩压实作用.基于对灰岩-泥灰岩韵律层的生屑类型和成岩现象的分析, 提出差异成岩作用来解释该套地层的形成过程: 泥灰岩层中不稳定的文石在早期成岩过程中溶蚀, 然后迁移到灰岩层中形成方解石胶结灰岩层; 随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泥灰岩层中; 最终灰岩-泥灰岩层由于差异成岩作用导致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露头特征.其中文石溶蚀发生在海水埋藏环境, 有机质的分解为其提供了动力来源, 这与栖霞期较高的原始生产力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黔东麻江地区位于上扬子台地东南缘,下寒武统(相当于2008年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寒武纪第二统)清虚洞组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露头观察、微相分析和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得出,麻江地区清虚洞组可划分为浅海陆棚、潮下带、浅滩、潮间带4种沉积环境。由下向上,构成了5个向上变浅的旋回(C1-C5)。C1-C3旋回为浅海陆棚-潮下带-潮间带序列,以细晶白云岩为主,局部见鲕粒或灰泥的交代残余;C4-C5旋回为台缘浅滩-潮间带序列,浅滩特征明显。麻江地区沉积环境的纵向演化和邻区沉积环境的对比表明,湘西黔东地区清虚洞组经历了碳酸盐岩缓坡向镶边台地的过渡转化。  相似文献   
14.
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海相烃源岩是中国南方四套区域性烃源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中二叠世栖霞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相对缺氧的环境,但是对于高生产力和缺氧环境的形成机制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利用地球生物学正演评价的思路,整合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的研究成果,对华南栖霞组海相烃源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阐述.利用现实主义原理,恢复了栖霞期的古洋流格局,认为较高的生产力是海平面上升诱发的赤道上升流的结果,其营养元素来自沿赤道自西向东的赤道潜流.高生产力输出大量有机质而消耗水体中的可溶氧,形成栖霞组独特的古氧相特征.在水体较深的生境型中,有机质经过厌氧氧化作用而被保存,成为栖霞组海相烃源岩的物质基础.地球生物学为研究栖霞组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振  马志鑫  刘伟  凌云 《沉积学报》2021,39(3):513-524
在系统分析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区大批钻孔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分析得出,盆地中心相的沉积物厚度大,TOC、U、Mo、V、δ34Spy的含量高,草莓状黄铁矿丰富,指示了缺氧的水体条件,且锰矿的品位和厚度大.向盆地边缘相、斜坡相,沉积物厚度减小,TOC、U、Mo、V、δ34Spy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马志鑫  张万平  刘伟  李波 《沉积学报》2012,30(5):787-794
东镇远地区早寒武世(相当于2008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寒武纪第二世)清虚洞组发现类型丰富、特征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侵蚀底面、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波状层理、韵律层理等沉积组构明显,而丘状层理不发育。通过对金盆剖面和溜沙关剖面详细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识别出三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研究区风暴沉积的背景沉积为灰色纹层状灰岩,见波状层理、鸟眼构造等,指示潮坪环境。综合分析得出,镇远地区的风暴沉积属于潮坪风暴沉积。这丰富了湘西黔东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类型。风暴沉积的发现也为研究区早寒武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华南栖霞组灰岩—泥灰岩韵律层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碳酸盐岩地层,该套地层富含有机质和硅质结核,是中国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之一.在野外露头上,灰岩-泥灰岩韵律层因为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在整个华南栖霞组分布广泛.其中,灰岩层富含各种生物碎屑,主要包括钙藻、有孔虫和腹足,其次还有腕足,棘皮类和介形虫,偶尔见苔藓虫和三叶虫.灰岩层中较好的保存了易碎的钙质藻类,说明灰岩的胶结作用发生在成岩早期,没有明显压实作用的痕迹.泥灰岩以粒泥生物碎屑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为主,主要的生物碎屑以腕足和介形虫为主.生物碎屑都非常破碎,壳体大都平行层面,颗粒之间发育大量压溶缝,说明泥灰岩层经历过强烈的成岩压实作用.基于对灰岩-泥灰岩韵律层的生屑类型和成岩现象的分析,提出差异成岩作用来解释该套地层的形成过程:泥灰岩层中不稳定的文石在早期成岩过程中溶蚀,然后迁移到灰岩层中形成方解石胶结灰岩层;随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泥灰岩层中;最终灰岩-泥灰岩层由于差异成岩作用导致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露头特征.其中文石溶蚀发生在海水埋藏环境,有机质的分解为其提供了动力来源,这与栖霞期较高的原始生产力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作为一种沉积型矿床,锰矿的形成受沉积相的控制。重庆秀山南华系大塘坡组下部炭质页岩中赋存菱锰矿矿床,为研究沉积相对菱锰矿矿床的控矿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详细的宏观露头和岩心观察及镜下显微特征的分析表现,研究区内大塘坡组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环境,裂谷盆地又分次级地堑盆地区、次级地垒区。在地堑盆地区识别出盆地中心、盆地边缘、斜坡3种沉积亚相。通过对剖面或钻孔沉积相、含矿性统计表明,菱锰矿主要赋存在盆地中心亚相,其次为盆地边缘亚相。菱锰矿的形成与盆地相的缺氧-贫氧条件密切相关,这种氧化-还原状态的波动为菱锰矿的沉积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上扬子北缘川北地区出露的基底地层发育双层结构,其中上层的褶皱基底早已发现尖山、坪河、庙坪等中—大型、超大型石墨矿;但是直到最近,才在下层的结晶基底后河岩群汪家坪岩组细粒石英岩中发现了石墨矿。该矿体长约200米,宽约6.7米,矿体平均厚度4.9米,矿石平均品位5.13%。矿物组合为:石英+石墨+云母+黄铁矿+赤铁矿。该成果在上扬子北缘地区的发现,扩大了该区域的找矿前景,为区内晶质石墨矿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为四川巴中地区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基地建设提供了新的资源潜力保障。数据集包括Excel表格数据,2个*.xls类型文件,记录了样品固定碳测试结果和氧化物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喜马拉雅运动是古近纪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构造活动,但在上扬子区域其表现主要呈现为盆地的抬升消亡、沉积物的改变以及频繁的断裂构造活动。南江地区位于四川北部、川陕交界附近,属上扬子北缘基底褶皱构造带。据研究,区内岩浆活动主要有3期:吕梁期、晋宁期—澄江期、加里东—燕山期,没有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