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三峡水库地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算法的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地震进行精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使用双谱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加密台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测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并对波形互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结合获得的波形互相关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谱法验证的波形互相关数据的定位精度要高于其他数据的结果,其东西向震源位置平均误差为3.2m、南北向为3.9m、垂直向为6.2m。重定位震中结果显示巴东神龙溪两岸微震分布明显呈现出3条近东西向的线性条带状,与地表小规模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走向一致,揭示了库水主要沿着溶洞或者地下暗河渗透进而诱发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可能是微小地震贯穿活动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2.
在环境温度下,水中Cu^2+与铁硫化物矿物交换反应形成的铜蓝的结晶度可以影响Cu^2+的回收效率及交换反应的完全程度。本文利用Cu Cl2和Na2S直接反应生成铜蓝,讨论了不同p 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滴加速度、外加电解质浓度等条件对铜蓝晶体生长的影响,并采用XRD、TEM和EDX方法对铜蓝结晶度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Scherrer公式计算了晶体的平均粒径。结果表明,反应p H值越低,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反应物滴加速度越慢,越有利于铜蓝晶体生长;铜蓝晶体结晶度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在不同外加电解质浓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143.
山地农业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状况--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地农业区,由于山体、河流、沟壑及其他非耕用地的分割、分隔、充斥和抬升作用等原因,其耕地的分布状况、生产潜力和利用质量与平原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别。传统对山区耕地分布状况的分析,多采取定性的方法,不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玉溪市为对象区,按照“表征准确、计算简单、资料易得”的原则提出了“优势度”、“零散度”、“分散指数”、“耕作半径”等数量指标来定量描述、分析玉溪市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在利用方面存在的差别。首次明确提出了玉溪市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质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利用途径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别;并对不同海拔区域耕地资源在生产潜力和生产的组织成本存在的差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明确提出1300~2000m和800m海拔以下两个区域的耕地其生产潜力和组织成本均优于800~1300m和2000m以上两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溪市不同区域耕地利用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4.
以安徽省56个国家级气象站1980—2018年年最大风速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变点检验方法对年最大风速序列均一性进行检验,以郎溪站数据为例,给出了检验和分析的具体过程,最后将该方法检验结果与PMFT法、SNHT法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6个站点的年最大风速序列均通过Weibull分布检验,而通过正态分布检验的年最大风速序列只有45个,表明年最大风速序列更符合Weibull分布;Weibull法检测出的18个非均一点中有15个得到印证,检验准确率为83.3%,PMFT法检测出的4个非均一点均由迁站造成,检验准确率为100%,SNHT检测出的20个非均一点中有15个得到印证,检验准确率为75%。造成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是台站迁移、仪器换型、仪器高度调整和探测环境变化等;综合比较发现,PMFT法对年最大风速序列非均一点的敏感程度不如Weibull和SNHT,而SNHT法对待检序列要求较高,且检验准确率不及Weibull法,表明Weibull方法在年最大风速序列的均一性检验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5.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借助GIS 软件支持, 综合遥感影像、地形图和其它空间数据, 提取天山北坡8 个绿洲城市 1990 年和2000 年建设用地图形信息, 计算1990 年和2000 年天山北坡8 个绿洲城市的平面轮 廓形状的分维数、紧凑度以及城市用地扩展类型, 讨论紧凑度与分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天 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总体特征表现为形状规则, 结构紧凑。1990~2000 年, 城市扩展类型主要为 外延型, 城市形态分维数增加, 紧凑度降低, 城市外部形态趋于复杂化和不规则化, 而内部结构趋 于松散化, 与同时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扩展方式有所不同。同时,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特 征描述参数间存在着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并且是一种线性负相关关系, 即随着分维数的增加, 紧 凑度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6.
针对传统时间序列模型无法有效预测模态混叠数据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EEMDAN-SE-ARIMA的组合模型,并且对东北地区2016—2020年夏季降水量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完全自适应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降水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分量,并根据不同分量样本熵的计算结果进行分量序列重构。然后,针对每一个重构分量,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预测模型。最后,将各分量的预测值进行叠加,得到组合模型的预测值。此外,还构建了ARIMA单一模型和其他组合模型,旨在与CEEMDAN-SE-ARIMA组合模型对比。结果表明:CEEMDAN-SE-ARIMA组合模型考虑了时间序列的模态混叠特征,能有效提高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时序模型的预测能力,具有良好的预测应用价值。预测结果较单一模型和其他组合模型均有所提高,MASE降低了0.02~0.91 mm, RMSE降低了0.80~130.49 mm, MAE降低了2.52~129.84 mm, MAPE降低了1.08~35.53 mm。CEEMDAN-SE-ARIMA模型在降水变率较小的西北部区域预测效果更好,对东南部区域的极值分布中心预测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7.
148.
基于多种站点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9日云南一次影响全省的强降水过程的持续性和预报偏差原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压的持续东移,是此次降水过程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500hPa影响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是由滇缅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两高辐合系统,其演变为北槽南涡,最终发展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两高辐合系统。此过程中,中高纬度中高层冷平流促使短波槽发展,中层入侵云南的冷空气加强了其上空的层结不稳定性,低层冷空气则增强了对暖湿空气的抬升。在有利天气形势下,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对该地区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尤其是迎风坡,海拔高度和降水的正相关性较好,但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并不一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ECMWF数值模式没有预报出影响云南降水的两高辐合系统的西移,导致云南中部至西南部降水量预报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49.
垂直指向探测的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具有高灵敏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 以2016年5月广东两次飑线降水为例, 结合同址K波段微雨雷达和地面激光雨滴谱仪, 探究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两种反演大气垂直速度(Va)和雨滴谱的方法:粒子平均下落末速度(Vt)-反射率因子(Ze)关系法(简称经验关系法)和小粒子示踪法(简称示踪法)。结果表明:经验关系法和示踪法反演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当地面雨强R≤1 mm·h-1, 经验关系法反演的雨滴谱与雨滴谱仪观测结果更接近;当110 mm·h-1时, 两种方法反演的中雨滴数浓度与雨滴谱仪观测结果接近, 但大雨滴数浓度较低;从各物理量时序变化看, 经验关系法反演结果更接近雨滴谱仪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0.
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