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5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东昆仑造山带以广泛发育富含镁铁质包体的早-中三叠世花岗岩为主要特征,但目前尚缺乏对不同类型镁铁质包体系统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香加花岗岩体及其中包体为研究对象,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角度揭示了东昆仑地区壳幔岩浆相互作用的详细过程.研究表明包体发育眼球状石英、韵律环带斜长石和针状磷灰石等不平衡结构和快速结晶现象,指示存在岩浆混合作用,而似辉绿辉长结构包体代表了岩浆混合的基性端元.此外,长石的多阶段生长证明可能存在多次的岩浆混合过程.镁铁质包体相对寄主岩(Mg#值为0.39~0.56,Fe#值为0.44~0.62)具高Mg#和低Fe#特征.包体具有两类角闪石:一类结晶源自早期深部幔源岩浆(TiO2=2.1%~2.9%,SiO2=41.75%~44.49%),另一类则起源于浅部壳幔混合作用(TiO2=1.0%~1.8%,SiO2=42.49%~48.10%).部分黑云母具有高镁特征(MgO=9.78%~11.53%,Mg#=0.462~0.541),与幔源成因黑云母成分相当.斜长石的韵律环带及化学组成指示其岩浆混合成因.幔源基性岩浆在5×108 bar(约18 km)左右深度结晶并形成高钛角闪石,玄武质岩浆底侵上升,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混合的岩浆上升至2.5×108 bar(约8 km)左右深度结晶形成低钛角闪石.以上证据指示,东昆仑地区在三叠纪时期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岩浆混合作用,地幔岩浆的注入在地壳深熔作用和地壳生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广泛的壳幔岩浆相互作用可能是三叠纪时期阿尼玛卿洋板片断离的重要响应.   相似文献   
112.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特提斯"(Tethys)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休斯(Eduard Suess)于1893年提出,代表了原先处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近东西向的宽阔大洋,即特提斯洋,两侧大陆的拼合与碰撞、大洋的收缩与闭合铸就了今天位于欧亚大陆南部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Suess,1893;Segnr,1987;潘桂棠,1994).其中,青藏高原特提斯是揭示全球南北大陆相互作用和大陆碰撞过程的经典地区,与此相关的喜马拉雅造山、青藏高原生长及其成矿作用是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3.
马昌前  熊富浩  尹烁  王连训  高珂 《岩石学报》2015,31(12):3555-3568
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常常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如何刻画造山带古岩浆作用的强度?岩浆从深部添加到中上地壳的速率有多大?岩浆活动强弱的变化规律如何?这些都是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岩浆动力学的新的研究主题。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东昆仑造山带岩浆活动强烈,尤其发育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相关的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年龄主要介于270~200Ma之间)。发育于东昆仑东段的香日德复式花岗岩类岩基,主要由早、中、晚三叠世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多种岩性单元构成,岩石类型多,时间跨度大(258~218Ma),是造山带岩浆活动的缩影。本文以香日德岩基为例,在深入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各岩性单元的出露面积、U-Pb锆石年龄和假定的岩体厚度,对岩浆的体积添加速率(岩浆通量)进行了估算,发现从早到晚,该岩基的岩浆体积添加速率存在着旋回性的变化特征。其中,早三叠世石英闪长岩的岩浆体积添加速率最低,而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岩浆体积添加速率则最高,中三叠世介于其间。以2.5km的岩体厚度计算得到的岩浆体积添加速率分别是,早三叠世峰期的添加速率约33km~3/m.y.,中三叠世峰期添加速率约50km~3/m.y.,而晚三叠世的峰期添加速率达到了99km~3/m.y.。研究表明,从230Ma开始,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时期Hf同位素初始比值显著增大,并出现了大规模的铁多金属成矿作用。因此,晚三叠世时期该区强烈的Fe多金属成矿大爆发是在亏损地幔岩浆底侵影响下,发生大规模的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和壳幔岩浆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4.
刘园园  马昌前  吕昭英  黄卫平 《岩石学报》2012,28(10):3287-3305
长江中下游贵池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该区侵入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头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7±2Ma,而花园巩石英二长岩形成于127±1Ma,比花岗闪长斑岩晚约20Ma.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147 ~ 145Ma)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以及低的Y、Yb含量,与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晚期石英二长岩(127Ma)和石英正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具有高的(Na2O+ K2O)、Zr、Nb、Y含量和Y/Nb、Yb/Ta比值,与造山带A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碱长花岗岩(125~124Ma)同样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与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相比,碱长花岗岩的Y/Nb、Yb/Ta比值相对较低,具板内环境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贵池地区岩浆岩从早期的埃达克质岩变为晚期的A型花岗岩,反应了晚中生代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构造环境由大陆边缘环境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5.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锆石SHRIMP方法对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的“印支期”菜岭岩体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菜岭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0±2)Ma,从而确证它是燕山期花岗岩,且属于骑田岭岩体主侵入阶段的范畴。少量继承锆石核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年龄信息,表明前寒武纪岩石可能是区内花岗岩浆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16.
海南岛地壳生长和基底性质的Nd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海南岛花岗岩、变质沉积岩等地壳岩石SmNd同位素的详细剖析,探讨了海南岛的基底性质及其地壳生长史。研究表明:海南岛九所—陵水断裂的南、北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史。断裂以北地壳岩石的εNd(t)分布在3.3至-17.2之间,Nd模式年龄分布在1.2~3.2Ga之间,并在1.4~1.6Ga和2.0Ga形成统计峰值。断裂以北地壳主要以幕式生长形成,太古代时期形成若干陆核(距今3.1~3.2Ga或更早?),1.4~1.6Ga和1.8~2.0Ga为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断裂以北地壳岩石的SmNd同位素特征和地壳生长史与华夏古陆的相似,其基底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断裂以南可能是亲东冈瓦纳(澳大利亚)的裂解块体。  相似文献   
117.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geochronology and differential cooling pattern show that the Dabie orogen underwent a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during 140-85 Ma. This extension resulted in widespread re-melting of the Dabie basement, intense volcanic activities in North Huaiyang and the formation of fault-controlled depressions in the Hefei basin. This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consecutive evolving stages, i.e. the intensifying stage (140-105 Ma) and the declining stage (105-85 Ma). In the first stage (140-105 Ma), the thermal doming mainly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Dabie block, and to a less degree, in the Hongan block. The thermal doming structure of the Dabie block is configured with Macheng-Yuexi thermal axis, Yuexi/Luotian thermal cores and their downslide flanks. The orientation of thermal axis is dominantly parallel to the strike of orogen, and UHP/HP units together with metamorphic rocks of North Huaiyang constitute the downslide flanks. The Yuexi core differs from the Luotian core in both the intensity and the shaping time. To some extent, the Hongan block can be regarded as part of downslide systems of the Dabie doming structure. The doming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rmal-center's migration along the Macheng-Yuexi thermal axis; consequently, it is speculate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ickened orogenic root, which is a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intermittance, migration, large-scale and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declining stage (105-85 Ma), the dome- shaped figure still structurally existed in the Dabie orogen, but orogenic units cooled remarkably slow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stagnated gradually. Study on the thermal doming of Dabieshan Mountains can thus provide detailed constraints on the major tectonic problems such as the UHP/HP exhumation model, the boundary between North Dabie and South Dabie, and the orogenesi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18.
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采用颗粒级锆石U-Pb定年和角闪石-黑云母的Ar-Ar定年方法, 测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刘家洼高Sr/Y花岗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135.4 ± 2.7 Ma, 分流铺高Sr/Y花岗岩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9.0 ± 1.0和125.3 ± 0.2 Ma. 这些岩体侵位之后, 又有与伸展作用有关的铁镁质岩体和具负Sr和Eu异常的花岗岩类侵入, 其同位素年龄在105~130 Ma之间. 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对比表明, 从早到晚, 岩石的碱性增强, K2O含量升高, FeO/(FeO + MgO)比值增大, Sr/Y比值降低, 表明从早到晚地壳岩浆房深度变浅. 从早白垩世开始的地壳尺度的流变学分层以及地壳岩石的熔融与流动, 促进了地壳伸展作用和深埋岩石剥露. 形成于135 Ma前的高Sr/Y花岗岩, 是加厚地壳开始减薄以及地壳从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9.
续海金  马昌前 《地学前缘》2003,10(4):417-427
大量变玄武岩脱水熔融实验表明,制约埃达克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岩、水和地壳热结构(p-T轨迹)。变玄武岩低到中等程度(10%~40%)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含水矿物(主要是角闪石)脱水反应产生埃达克岩熔体,残余相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没有斜长石)。在俯冲带,当压力为1.6~2.2 GPa(约70~90 km)和温度为800~1150℃时,具有高的剪切热速率和非常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就会发生脱水熔融形成埃达克熔体。在增厚地壳内,具有高的热状态的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在压力≥0.8 GPa(>35 km)和温度介于800~110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熔体。然而,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富钾高Sr/Y比值花岗岩类,可能形成于加厚地壳开始减薄及地壳从挤压向拉张伸展转换的环境下,所对应的岩浆,与下地壳底侵的碱性玄武岩和/或拉斑玄武岩在压力1.0~1.5 GPa和温度850~1080℃之间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熔融的残余相为辉石岩类,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还受到了地壳AFC的影响。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从加厚转变为减薄的过程,就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及随后含石榴石辉石岩类残余体的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0.
过铝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概述了过铝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形成的构造背景,特别介绍了过铝花岗岩岩浆的来源及其鉴别标志,指出过铝花岗岩岩浆按物质来源可分为壳源、幔源和壳幔混源三种类型,是地壳、地幔以及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相互混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不同类型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地壳源与地幔源之间的连续谱系,并简要介绍CPG和MPG两种主要过铝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提出了过铝花岗岩形成环境的综合判别准则,指出过铝花岗岩不仅要以形成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挤压性构造环境,而且可以形成于与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关的张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