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四川通江诺水河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牙形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现了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Hindeousminutus,Hindeous parvus、Isarcicella 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据当前国内外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34层的牙形石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化石,41层中的牙形石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化石。结合两者的之间的岩石地层特点,初步将通江诺水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置于38层与39层、即白云岩与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52.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总被引:105,自引:3,他引:102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53.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相似文献   
5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二叠系长兴组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宣汉盘龙洞剖面详尽研究表明,长兴组可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第1层序的海侵体系域由开阔台地滩间相沉积组成,高位体系域为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第2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浅滩沉积,高位体系域为暴露浅滩相-蒸发潮坪相沉积。长兴组中层序界面主要有水下间断不整合面和暴露侵蚀不整合面两类,相当于PeterVail的II类层序界面。在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长兴组储层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储层与层序地层关系密切,储层主要发育在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中:礁滩相储层位于第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而暴露浅滩-蒸发潮坪储层则主要产在第2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中。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图以及层序高水位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的编制,成为预测储层二维空间分布的基础。结果表明,礁滩相储层分布于通江—开县碳酸盐台地的东西两侧,暴露浅滩-蒸发潮坪储层遍布于通江—开县的碳酸盐台地及其东西两侧地区之中。两个层序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岩石孔隙丰富,储集条件较好,分布面积较广,从而成为研究区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55.
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油气勘探进展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松潘-甘孜构造带中央部位的松潘-阿坝地区是目前中国石化公司油气勘探与探索的全新领域。2002年以来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石油地质、重、磁、电、震、遥感、化探等综合勘探与评价研究,发现了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隐伏地块、多个局部构造显示和化探异常区域,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下古生界生烃、上古生界储集、三叠系封盖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优选出了若尔盖坳陷的中部凸起及其向北侧凹陷带过渡的斜坡地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并实施了红参1井的钻探。各项勘探成果资料表明该区应该具有油气勘探前景,但三叠系巨厚且经历了多期形变改造,油气勘探的难度较大,加强随钻跟踪分析、深化油气地质研究并开展物探技术攻关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6.
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油气勘探进展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松潘-甘孜构造带中央部位的松潘-阿坝地区是目前中国石化公司油气勘探与探索的全新领域.2002年以来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石油地质、重、磁、电、震、遥感、化探等综合勘探与评价研究,发现了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隐伏地块、多个局部构造显示和化探异常区域,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下古生界生烃、上古生界储集、三叠系封盖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优选出了若尔盖坳陷的中部凸起及其向北侧凹陷带过渡的斜坡地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并实施了红参1井的钻探.各项勘探成果资料表明该区应该具有油气勘探前景,但三叠系巨厚且经历了多期形变改造,油气勘探的难度较大,加强随钻跟踪分析、深化油气地质研究并开展物探技术攻关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7.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简称SP04-2剖面)进行折射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人机交互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循环迭代处理、地表基准动校正叠加和叠后去噪处理等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一套适应盆山结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最终得到SP04-2叠加剖面。该剖面首次揭示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为研究盆山深部接触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普光气田深部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为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普光气田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好的深部白云岩储层,储层不仅厚度大,分布范围广,而且次生孔隙也异常发育.研究认为,普光气藏的油气充注时间早、埋藏深、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烃(油气)-岩(碳酸盐岩储层)-水相互作用的时间长.该地区次生孔隙的发育受多期次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因机理复杂.通过对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和储层孔隙特征的研究,认为普光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是发育在有利沉积相带的基础上,受表生溶蚀、埋藏溶蚀、超压作用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SR对储层的埋藏溶蚀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超压作用对长兴组-飞仙关组次生孔隙发育的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格达山山前不同构造带内9个砂岩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与热史模拟表明,博格达山浅部造山过程以前展式(盖层滑脱带内)与后展式(基底卷入带内)同时发育的逆冲构造扩展模式为特征;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抬升作用主要发生在155~135Ma、90~70Ma、约40Ma和约10Ma等4期,其隆升剥蚀史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的初始整体隆升(剥蚀量为0.83~1.2km)、燕山晚期的缓慢抬升(剥蚀量为0.68~0.83km)和喜马拉雅晚期的急剧差异隆升-剥露(逆冲推覆带的剥蚀量约为5.0km、基底卷入带的剥蚀量为1.82~3.18km、盖层滑脱带的剥蚀量为~2.73km)等3个阶段,其中盖层滑脱带因剥露作用启动的时间较晚而表现为冷却速率快、剥蚀速率高。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地体的碰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60.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达3300m、形成时限近亿年(1310士20Ma~1207士10Ma)的碳酸盐岩地层.在该套地层中,具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特别发育.其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以及普遍的1:4叠加形态,表明它们与短偏心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被形象地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用来代表真正的碳酸盐沉积旋回.总的来讲,构成叠层石生物层及凝块石生物丘的厚层块状灰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旋回层之中部,其上和下则为潮坪相白云岩及砂泥质白云岩,旋回层之顶为具古土壤层帽的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最终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礁相序的近对称相序组构.明显的加深和变浅单元,以及旋回层顶部的各种淡水成岩作用标志,表明雾迷山旋回层是与高频率海平面变化相关的环境加深及环境变浅过程的产物.马尔柯夫链分析的结果表明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相序模式的客观存在,由于它们以瞬时暴露间断面为界,因而与Vail等(1977)的层序地层概念体系中所定义的"准层序"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难以断定前寒武纪地球轨道效应旋回的周期完全与显生宙一致,但是,七级韵律层、六级旋回层及五级准层序组之间的垂直叠置形态,以及由它们所指示的周期时限,与显生宙温室效应时期的轨道效应旋回周期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