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01.
江汉平原原生劣质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地下水中砷、亚铁、锰、铵态氮含量严重超标,对居民生产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以汉江下游典型河流渗滤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距离汉江5 km及主要支流2 km范围内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成分及原生劣质组分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查明江汉下游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面上,地下水原生劣质组分呈高度空间异质性,相邻的采样点浓度可能相差很大,极大值点多出现在河流拐弯处;垂向上,地下水中As、Fe2+、Mn、NH4-N高值多出现在20 m左右的深度;强烈的还原环境、中性pH值和富含有机质是该层地下水富集原生劣质组分的主要原因;河流渗滤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酸碱条件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2.
王君  潘伟然  张国荣  马腾 《台湾海峡》2009,28(4):534-539
本文使用数理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并且根据厦门湾近几年进出船舶的统计资料,估算了未来几年中厦门湾海域船舶突发性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结果表明,厦门湾未来几年的溢油发生概率为0.27次/a.然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假设的突发溢油事故中溢油的扩展进行预测分析并结合建立的欧拉潮流场对油膜的漂移路径进行研究,分别从高潮、低潮、涨急、落急四个时刻开始计算溢油路径,结果显示油膜影响范围可从海沧南部延伸至浯村屿东部,根据模拟结果可对突发溢油的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3.
从研究娘子关泉群出露区堆积的不同时期泉钙华入手,对泉群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发育阶段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分析了泉群的时空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4个阶段:Q2时期的泉群发育雏形期,Q3时期的泉群发育全盛期,Q4时期的泉群发育相对稳定期和近代泉群流量衰减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泉点出露位置有规律地发生横向迁移和垂向下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岩溶水流动系统的动态平衡,导致有的泉已干涸,有的将要干涸,泉群流量总体上呈现持续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4.
探讨水-岩系统中同位素平衡程度对深层地下水的区域性和局部性动力条件的指示作用。举例说明地壳深部水的垂向迁移和侧向运动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5.
进行了U(VI)在粘土上吸附的批实验,其中,粘土样采自我国南方某大型铀尾矿库库底。实验结果表明U(VI)在粘土上的吸附与浸泡液的pH值呈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在pH值近中性时,U(VI)在粘土上的吸附达到了一个最大值,而在偏酸性或偏碱性条件下,U(VI)在粘土上的吸附迅速减少;运用表面络合理论建立了U(VI)在粘土上吸附的表面络合模型(DLM),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模型检验表明,它可以精确预测U(VI)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行为;此外,模拟结果表明,U(VI)的粘土上吸附在酸性条件下受固液比(M/V)影响明显,而在碱性条件下主要受浸泡液中HCO3^-和CO3^2-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6.
粘土对地下水中U(Ⅵ)的吸附作用及其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批实验,其中,粘土样采自我国南方某大型铀尾矿库库底.实验结果表明,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与浸泡液的pH值呈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在pH值近中性时,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达到了一个最大值,而在偏酸性或偏碱性条件下,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迅速减少;运用表面络合理论建立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表面络合模型(DLM),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模型检验表明,它可以精确预测U(Ⅵ)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行为;此外,模拟结果表明,U(Ⅵ)的粘土上吸附在酸性条件下受固液比(M/V)影响明显,而在碱性条件下主要受浸泡液中HCO3-和CO2-3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流量数据的中美两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腾  葛岳静  黄宇  刘晓凤  林荣平  胡志丁 《地理学报》2020,75(10):2076-2091
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在各类地缘关系中地缘经济关系成为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本文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地缘经济研究现状入手,基于流量数据建立地缘流势模型来探寻地缘经济复杂关系背后的规律性因素,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其驱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① 2000—2016年中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其中贸易联系明显强于投资联系,但投资联系在2012年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② 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总体经济流势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流势起主导作用,中美地缘经济流势表现最强、增速最快,中国对日、韩两国的地缘经济流势强度不断显现,中俄、中蒙、中朝三股地缘经济流势虽然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对区域整体地缘经济关系影响有限。③ 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流势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国家关系分布上较为一致;两国在地缘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驱动因素不同,中国以贸易关系为主而美国主要依赖投资驱动;二是空间分布差异开始显现,美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越来越集中于中、日、韩三国,而中国与俄、蒙、朝三国联系开始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8.
神头泉流量衰减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腾  王焰新  郝振纯 《中国岩溶》2001,20(4):261-267
运用季节分解、回归分析等时序分析方法对该泉42年(1958-1999)的月观测流量资料和大气降水、人类开采地下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减少是神头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其控制着泉流量变化的基本趋势,而人类活动对泉流量的衰减起促进作用,属次要因素。其中,泉流量对大气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11年的滞后期,对390~450mm区间的年降雨量变化响应最敏感; 而泉流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只有在第四系孔隙水开采量大于5×107m3/a时才明显。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泉流量未来演化趋势。此外,对山西近几十年来出现泉流量普遍减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太原市地层空间异质性对地面沉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自永  马腾  马军  马瑞  闫春淼 《岩土力学》2007,28(2):399-403
对比1956~2000年太原市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资料发现,该区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基本相近,但不完全吻合,局部地区存在偏移。通过对黏性土层累计厚度分布、黏性土层与粗颗粒土层的组合特征、不同分区各深度处土的力学特征值与上述偏移的对比分析,认为太原市地层的空间异质性对地面沉降分布有如下影响:(1)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相比,地面沉降漏斗偏向于黏性土层较厚的一侧;(2)地层组合(黏性土的夹层数、单层厚度等)对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沉降多发生在黏性土夹层多、单层厚度较小的地区;(3)土的力学性质的差异是影响沉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放射性核素在地下介质中迁移机理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铀尾矿库的物理、化学概念模型和其中重金属、放射性核素迁移的一般过程 ;论述了沉淀作用、络合作用和胶体作用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描述吸附作用的离子交换模型和表面络合模型的建模机理 ;对定量模拟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的 Kd模型、表面络合模型及“反应 -运移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