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地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具有明显的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亦有人音译为埃达克岩)及TTG岩系特征,空间上与新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绿岩密切伴生。其SiO_2含量介于58.24%~71.19%,全碱含量高(Na_2O+K_2O7%),富钠(Na_2O3.82%),Na_2O/K_2O1,铝含量高(Al_2O_3含量通常在13.89%~16.92%之间)。微量元素显示岩石较低的Rb/Sr值(0.06Rb/Sr0.28),富集Rb、Sr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h、Nb、Ta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岩石强烈富集LREE,亏损HREE,具弱Eu正异常。采样高灵敏度离子探针(SHRIMP)对其锆石进行了U-Pb测年,测得其年龄分别为2616±24 Ma和2577±19 Ma,表明形成于新太古代,为岩体的结晶年龄。另外,通过对锆石边部进行了变质年龄测试,获得年龄为2504±15 Ma和2486±26 Ma,属于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代表了变质年龄。本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富Sr、Rb/Sr值低,Mg~#均值为0.53,低于板片俯冲熔融形成高锶低钇中酸性岩的Mg~#值(0.65~0.80),说明本区TTG岩系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结合区域资料和所分析锆石U-Pb定年数据,乌拉特中旗新太古代岩浆事件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其对应的变质事件在区域上也广泛分布,表明岩浆事件和变质事件是同一热构造事件的产物。因此,我们认为本区的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岩浆事件是地幔柱底侵导致的,该期的广泛岩浆事件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2.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金矿床作为滇黔桂"金三角"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层控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金矿体,是近年来金矿找矿重大突破之一。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法获取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成矿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42±3 Ma,与区域金、锑成矿时代和岩浆活动时限基本对应,暗示泥堡金矿成矿动力学背景可能为环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H、O、S)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混入一定的变质水、大气降水,具中低温、低盐度、超压流体特征,成矿环境为弱酸性还原性环境。提出了泥堡金矿床成矿模式为深源岩浆模式:深部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运移至地表浅部时,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成矿热液中以Au(HS)~-_2、Au(HS)~0等形式迁移的贫Fe富Au流体与赋矿围岩中的活性铁发生硫化作用,从而形成富金含砷黄铁矿,导致Au大量沉淀聚集,并在有利的容矿空间(F1断层、Sbt、背斜核部及层间破碎带)和岩性组合(沉凝灰岩、凝灰岩)中沉淀就位形成金矿体。  相似文献   
133.
基于市场抽样调查的结果数据,按照客源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将来华外国游客主要分为4个文化群体:欧洲文化群(主要包括英、法、荷、德、意、西)、东亚文化群(日、韩)、北美文化群(美国、加拿大)和澳洲文化群(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归纳分析各个文化群体游客的文化表象以及特征,对来华游客的旅游认知评价行为的一般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分析了旅游认知评价行为的规律,探讨来华不同文化群体游客的认知评价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4.
试论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本创新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的新经济形态。基于对新经济产业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认为在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有着螺旋式上升的轻型化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在整体扩散的同时.中心城区蕴含着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引力,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5.
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经过多年的勘查研究,浅部已形成以西溪堡、李家湾、杨家湾为主的全新“锰三角”格局。杨家湾锰矿是该“锰三角”中一个大型锰矿床。通过对该矿区含锰岩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区含锰岩系中见凝灰质等火山物质,同时具有热水成因的黄铁矿、重晶石、锰方解石等矿物组合。该锰矿在Fe-Mn-(Ni+Co+Cu)×10及P2O5-Y图解上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As、Sb、Ga、Ag、Ba、Zn、Co、Bi、W及Pb的含量较正常沉积岩明显偏高,且Co/Ni、Y/Ho及Nb/Ta比值均与海底黑烟囱热流体特征类似,该锰矿床稀土含量总体偏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相对较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平缓,略向右倾斜,δEu (0.49~0.71)、δCe(0.94~1.25)及Ce/La-La/Yb图解也均表明热水参与的特征。此外,该锰矿δ13CPDB为-3.80‰~-4.17‰、δ18OPDB为-6.95‰~-8.78‰,据此估算成矿温度为54.2~65.7 ℃,为中低温热水条件。杨家湾锰矿为海底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36.
龙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爆破振动测试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龙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爆破开挖振动进行观测、分析和处理,得到了该导流洞爆破开挖振动传播衰减经验公式。根据该水电站导流洞的特点,提出了爆破振动破坏标准,由经验公式和破坏标准,得出了该导流洞新浇混凝土支护区爆破安全控制参量。分析了爆破地震的特点,结合该水电站导流洞的爆破实际,建议了该导流洞相应的爆破降震措施。从工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本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保证了该工程爆破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7.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估、有效指导资源节约型社 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 1) 阐述了资源节约型社会 的概念及其内涵; ( 2) 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即“543 体系”) , 该指标体系包 括5 种资源类别、4 个资源循环环节、3 个层次, 共70 个指标; ( 3) 提出了单指标量化、多指标合成 的评价框架。本文积极探索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评估资源节约型 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8.
盐膏层钻井是当前钻井技术的难题之一,钻井施工中存在盐膏层及软泥岩层安全钻进难度大、井身质量控制困难和卡钻几率较大等问题。本文针对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地层条件:改变了盐膏层段套管坐封点,使套管漏封漏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将定向轨迹井斜角由71.29°优化为29.48°,避开了易形成岩屑床井段,有效控制定向段卡钻,提高施工效率23%;确定哈法亚油田软泥岩缩径周期为48 h左右。根据缩径规律开展钻井,有效减少了钻头泥包和泥环的形成。确定了依据石膏岩、盐岩含量变化控制饱和盐水钻井液密度的原则,形成了控制饱和盐水钻井液黏度的现场维护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9.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构造特征和基底伸展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乌尔逊断陷是海拉尔盆地最大箕状断陷,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由向东倾斜的主控断层及其上发育的一系列与之同向的犁式正断层和反向层组合构成。本文用基底伸展量(I)、伸展率(e)、伸展系数(β)来定量描述乌尔逊断陷在拉张作用下发生伸展运动前后的变化量,采用直接测量法得到三个参数,并绘出基底伸展量的发育图,得出乌尔逊断陷基底伸展量在断陷内变化很小、断陷中部伸展量变化相对较大、南北两端相对较小、平均伸展量10.5、伸展率为0.81%及伸展系数为1.81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0.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5±2.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