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基于大量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指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石油富集主要受稳定构造背景、低孔渗储层与高效优质烃源岩良好配置等多种因素控制。以长7油页岩为主、多层段有效烃源岩的高效生烃是石油富集的基础,低渗储层与高效烃源岩的直接大面积接触及烃源岩的异常高压驱动下的高效排油是低渗储层石油富集的关键;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低渗透储层的强烈非均质性是石油保存的根本。在延长组储层普遍致密的背景下,有效烃源岩的排烃范围和有效储层的分布共同控制了石油富集地区。勘探实践已表明,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可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已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72.
陆源有机质在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深水区油气勘探实践发现存在陆源有机质的贡献,在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烃源岩甚至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这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钻井较少,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及勘探进展。为明确陆源有机质分布特征,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地质背景为基础,设计陆源有机质沉积的水槽实验,用“正演”的方法对陆源有机质沉积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沉积结果进行取样,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及TOC分析,结合大量分析测试数据及已有的现代河口陆源有机质分布研究实例,对陆源有机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深水区方向,陆源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三角洲前缘—浅海过渡区出现最大值,古地形坡度越缓,水动力环境越弱,三角洲发育范围受限,陆源有机质搬运最远距离向物源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73.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试验材料,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常温下(16℃)和0℃低温下鳃、外套膜、性腺(包括2个取样部位)的DNA相对含量并分析各组织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16℃)牡蛎不同组织DNA相对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性腺取样部位2>外套膜>鳃>性腺取样部位1,性腺取样部位1的DNA含量低于前三者(P<0.05);在0℃低温处理后,牡蛎各组织的DNA含量有所下降,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鳃组织的DN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外套膜的DNA含量显著减少(P<0.01),性腺组织的显著增加(P<0.01);常温下牡蛎各组织细胞停留在G1期时相的比率依次为性腺取样部位2>鳃>外套膜>性腺取样部位1;在0℃低温处理下,鳃与外套膜之间停留在G1期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织间G1期比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于同一部位,随着0℃持续时间不同,鳃、性腺取样部位2处于G1期时相比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外套膜和性腺部位1的变化显著;与常温下相比,0℃处理性腺取样部位1,2后,二者停留在G1期时相的比率均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74.
油气成藏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部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们从有机包裹体研究入手,结合成藏作用模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为E2末期,新近纪至现今也有一定的油气运聚。通过成藏作用模拟,认为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可分为3期:E1、E2和N-Q。根据成藏特点,将该区划分出4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隆多期充注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东次凹西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西次凹西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和浅层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同时,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特点出发,将该区划分出下部异常压力和上部正常压力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系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5.
高岗  刚文哲 《沉积学报》1998,16(4):140-144
利用爱沙尼亚奥陶系含藻干酪根未成熟生油岩样品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计算了下古生界藻干酪根在各不同演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发现其演化的整个过程不完全符合化学反应的一级反应,而是分段符合,动力学参数随演化程度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增加。其计算结果对于我国下古生界及中上元古界生油层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南2构造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东段的依奇克里克背斜南部。通过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K-Ar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其与天然气藏成藏过程关系的研究,确定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的形成期次和过程,建立了气藏的成藏模式。依南2气藏的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有机包裹体形成和后期气藏形成两个阶段。天然气注入开始于吉迪克末期-康村期,该阶段是包裹体形成的主要时期。康村中期以后可能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气源岩天然气进入储集层的排烃方式是直接排气,进入储集层形成气藏。天然气运移距离短,散失少;并有良好的煤系泥岩作为盖层,保存条件好;因而形成了依南2侏罗系气藏,原生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储集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77.
柴达木盆地未熟—低熟石油的生烃母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低,而烃转化率却较高,主要形成于咸水、还原环境特点,明显有别于我国东部古近系—新近系的烃源岩。特别是目前在柴达木盆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80%为未熟—低熟石油,更是与我国东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具有明显的不同。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近80%为未熟—低熟石油。为了了解柴达木盆地这种异常富集未熟—低熟石油的根本原因,本文借鉴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改进传统提取干酪根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保留干酪根中原有的生物形态与结构,采用将干酪根与全岩光薄片的荧光显微组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柴达木盆地未熟—低熟石油主要的、真正的生烃母质是丛粒藻及颗石藻。  相似文献   
78.
针对使用传统算法创建网格索引存在遗漏网格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建立精确网格索引的新算法。该算法基于对线段与其所经过的网格对角线的关系的分析,实现了对线、多边形(包括复杂多边形)目标的精确网格索引。  相似文献   
79.
渗透性地层称为输导层,它是油气运移的通道。输导层的油气输导能力与岩层物性有密切关系。物性越好,输导能力越强,物性越差,输导能力越差。通过克-百地区中生界输导层的研究,油气输导层的物性下限不是一个固定值,输导物性下限与埋深、原油性质和总体物性条件有关。输导层的分布直接控制油藏的分布,只有分布在有效输导层上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  相似文献   
80.
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与油气富集条件.分析认为,芳3区块的圈闭主要为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是储集层上倾方向的断层遮挡.沟通葡萄花储集层与烃源岩的断层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沟通扶杨油层与烃源岩的断层以小规模为主.烃源岩是青山口组泥岩,就研究区的油气富集来说,有利烃源岩主要位于研究区内及其附近,东部三肇凹陷主体部位烃源岩对研究区的贡献有限;葡萄花油层物性、油气运移条件明显好于扶杨油层.综合分析认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潜力要高于扶杨油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