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343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胡小静  付虹  张翔  李琼  高文斐 《中国地震》2023,39(4):732-741
分别采用阈值法、速率变化法、趋势转折法和破年变法4种方法,对昭通地区全部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预报效能R值定量计算。针对预报效能较好的测项,依据异常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些异常产生的孕震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昭通地区大多数流体异常的最佳预测时段在3个月以内,尤其是速率类异常和趋势转折类异常在出现转折后,具有较好的短临预测意义;11个测项的预报效能R>R0,可作为滇东北地区日常跟踪的重点测项;推断认为大多数异常属于大气降水产生的流体力作用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72.
杨庄岩体空间上与白杨河铀矿密切相关,岩体形成后遭受强烈改造。本文针对该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主量元素特征上具富碱Alk:8. 40%~8. 97%、特别是富钾K2O:2. 74%~4. 10%、富铝 Al2O3:12. 32%~13. 54% 、低钙CaO:0. 23%~1. 61%、贫镁 MgO:0. 04%~0. 11% 、极度低磷的特征,ΔOX值较高(多>1),指示岩石的氧逸度比较高;明显富集LILEs(如K、Rb、Pb等)和U、Be、Mo元素,富集Nb、Ta元素,严重亏损Ba、Sr、Eu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95. 22×10-6~121. 89×10-6。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强烈Eu的负异常(δEu:0. 05~0. 11),具海鸥型稀土配分,显示具有高分异的特征。花岗斑岩的Th/U比值在2. 9~11. 6之间,变化范围非常大,表明岩体中铀有不同程度被浸出。铀与稀土、锆以及铌的协变图解显示出一定正相关关系,铀在活化迁移的同时,稀土、锆以及铌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α径迹蚀刻实验结果显示,基片上蚀刻径迹清晰而集中,说明杨庄岩体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主要富集在矿物相中,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检查的结果显示,这些主要含铀矿物含UO2为:锆石:0. 24%~0. 45%、铌锰矿:0. 49%~0. 76%、钍石:1. 56%~2. 09%、氟碳铈矿0. 17%~0. 3%、磷钇矿:0. 08%,且这些矿物多显示出被改造的痕迹,常见的矿物结构有:溶蚀港湾状结构、浸蚀结构等。进一步分析认为,白杨河铀矿沥青铀矿之所以富集Zr、Nb、REE、Ti乃至W等元素,即与杨庄岩体含铀矿物的“遗传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73.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热力学状况及热力分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2012年1-12月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6个点位的每月一次的水温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周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温逐月变化、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了温跃层特征量(温跃层深度、厚度、强度)与表层水温、水体透明度的关系.新安江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与气温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又以表层水温线性关系最好,而下层水温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下层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全年处于相对恒温状态.水库表层和中层水温逐月变化明显,呈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层水温最高值出现的季节较表层水温明显后延,下层水温没有明显的逐月变化和季节变化.水温垂直分布显示,4个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跃层和温度分层现象,其中水深最深的大坝前水温分层最明显.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3个典型点位从春季的4月份到冬季的2月份温跃层深度由1.61±0.47 m逐渐增加至39.37±5.35 m,而温跃层厚度和强度则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温跃层深度与水体透明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表层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并基于透明度和表层水温建立温跃层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774.
775.
针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数据的多元性和分散性特点,利用GIS的空间管理优势,建设一套基于GIS的安评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数据的有效综合管理,为从业人员及地震管理部门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76.
本文以"县(市)政府地震应急行为模式"的概念框架为纽带,选取四川藏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为情景要素,选取康定市和巴塘县政府为主体要素,选取信息收集和上报、人员抢救、疏散和临时安置3个对策要素,对2014年康定6.3级地震和2016年理塘5.1级地震的应急响应行为开展分析,区分和总结了两次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各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时间点,结合实地调研访谈成果,细化了四川藏区县级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救援和疏散安置方面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77.
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中对 1 998年 7月 2 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 ,结果显示 :(1 )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其环境物理场比较特殊 ,在暴雨最强时刻 ,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的负、正涡度大值中心区与之对应 ,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 (低于 5 0 0hPa) ,且气流散合强度(1 0 -4s-1 )较旋转强度 (1 0 -5s-1 )大一个量级 (D ζ)。 (2 )在暴雨临发生前 ,对流层低层中尺度辐合增长较正涡度增长大一个量级 (Dt ζt) ;到暴雨最强时刻 ,尽管气流辐合已达到 1 0 -4s-1 量级 ,但涡度变化尚未适应到散度变化的水平。散度变化超前涡度变化与高空资料时间分辨率不足是暴雨最强时刻观测到D ζ的主要原因。 (3)在暴雨发生前 1 0余小时 ,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 ,且越临近暴雨发生 ,U <0的非平衡性越强 ;而在暴雨最强时刻 (7月 2 1日 0 8时 ) ,大气运动即由U <0的非平衡态转为U≈ 0的准平衡态。 (4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非平衡动力强迫与 2 0 0hPa等压面上的中尺度强辐散是本例暴雨和β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778.
高文军 《华南地震》2020,40(2):105-110
采用当前方法分析地震后泥石流灾害柔性防治冲击的动力响应时,不能准确的分析柔性防护体系随时间变化产生的位移变化以及落石在冲击过程中对柔性防护体系的冲击时间与能量关系,得到的分析结果与实际不符,存在分析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地震后泥石流灾害柔性防治冲击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构建防护体系有限元模型,利用Lagrange描述方法在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上构建撞击系统对应的控制方程以及弹塑性材料接触力学模型,在以上两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ANSYS/LS-DYNA软件模拟甘肃省陇南市某泥石流治理工程环境,通过分析柔性防护体系随时间变化产生的位移变化以及落石在冲击过程中对柔性防护体系的冲击时间与能量关系,实现地震后泥石流灾害柔性防治冲击动力的响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的分析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79.
780.
江西盘古山钨矿是一个钨、铋、碲均可综合利用的大型矿床,有关其碲化物的特征及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尚属空白.文章在整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床中碲化物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鉴定、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盘古山钨矿床的碲化物主要有硫碲铋矿A、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巴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及辉碲铋矿.矿床碲化物由浅至深有依次出现硫碲铋矿A、巴硫碲铋矿、硫碲铋矿B、应硫碲铋矿、硫楚碲铋矿、辉碲铋矿的趋势,矿物逐渐富Te元素而贫Bi、S元素.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碲化物最小捕获温度为152~395℃,碲逸度为-11.0<1ogf(Te2)<-7.1,硫逸度为-12.54<logf(S2)<-9.39.研究认为,温度和f(S2)的降低,及f(Te2)/f(S2)的相对增大是碲化物沉淀的关键因素.碲化物的空间分带可能是随着成矿流体物化条件的变化导致Bi2S3-PbS矿物系列中Bi被Pb置换、S被Te置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