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介绍了以VC++为程序开发平台,基于MapObjects地图组件,实现将shape文件格式转换成vet格式的方法,从而实现两种数据格式的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92.
在储量计算的平行断面法中,一般块段大都是相邻两剖面组成,在矿体边部也有仅用一个剖面组成块段的。当相邻两断面上矿体之相对面积差(S1-S2)/S1<40%时(S1>S2),用梯形公式计算体积:V=L/2(S1+S2)(1)式中:V———块段体积(m3)...  相似文献   
293.
土壤中潜在有毒元素(PTEs)易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探究其浓度对于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浙江三门湾沿岸土壤中PTEs含量、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在三门湾沿岸4个小流域采集了36个站位土壤样品,进行了土壤黏土矿物、土壤酸碱度、10种PTEs及Si、Al、Fe和TOC含量分析。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来源分析,并采用《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2018)、富集因子(EF)、内梅罗污染指数(PI)及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RI)评价模型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单元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差异明显,山间平原土壤高岭石和绿泥石占比相对高(平均值>30%),海积平原伊利石占比相对高(>60%)。山间平原土壤主要为原地母岩风化成壤,而海积平原区土壤主要为历史时期长江来源沉积物改造而成。土壤PTEs整体上呈现流域上游向下游增加的分布趋势。平均富集程度依次为Hg>Cd>Sb>As>Pb>Ni>Cr>Co>Zn> Cu。Hg元素轻微富集、中等富集和中等严重富集站位占比分别为27.8%、2.8%和2...  相似文献   
294.
<正>0引言探求强台风活动加强是自然气象波动还是全球变暖所致,需要拓展台风记录年限、历史台风地质记录识别能力和规律分析。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每年7-9月常遭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约5.1个,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暴雨灾害成为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浙江中部近岸泥质区是长江远端细粒泥质区的一部分,在近2 ka来具有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相对连续和沉积速率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5.
李博  吕桂恒  高飞  刘飞  郭文明 《气象科技》2022,50(5):702-712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DK〗·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DK〗·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DK〗·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DK〗·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DK〗·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DK〗·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相似文献   
29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天名精(CAL)抗甲型流感病毒(IAV)潜在化学成分、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开发CAL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自1988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25日分离鉴定的CAL化学成分,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成分靶点。在GeneCards和OMIM平台收集IAV靶点,导入jvenn取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CAL-活性成分-IAV网络,在STRING平台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关系。结合运用DAVIED数据库和微生信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将关键药物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获得主要潜在活性成分27种,潜在靶点468个,CAL与IAV交集靶点175个。GO功能分析获得97个细胞组分、664个生物过程和150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CAL抗IAV信号通路共168条,包括高糖基化终产物-高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癌症和IAV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前五种核心成分里面,熊果酸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有更高结合亲和力。结论:CAL作用于IAV可能涉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参与,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为CAL抗IAV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新型抗甲流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