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夏阳  龙园  任倩  王芬  高鹏 《热带气象学报》2018,34(2):239-249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云贵高原地区81站的1960—2014年夏季(6—8月)日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得到不同等级的降水阈值来定义相应等级的日降水事件,并对1960—2014年(55 a)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日降水事件的降水阈值均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广西南部,最低值则位于云南西北。区域平均的99%、95%、90%和75%分位上的降水阈值分别为19.4 mm、15.5 mm、13.1 mm和9.6 mm。在上述4个等级中,75%分位日降水事件的累积降水量占夏季总降水量百分比最大,95%次之,99%分位占比最少。近55 a来,99%分位和95%分位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日数呈一定程度的增多趋势,90%分位和75%分位则以减少为主。4个等级的云贵高原区域平均极端日降水事件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云贵高原夏季累积降水量随大范围日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近似于左偏态分布,其中5.0~11.8 mm的日降水量带来的降水占全部累积降水的52.9%,对云贵高原夏季降水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2.
应用圆孔柱扩张理论对预制管桩的挤土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裕华  陈征宙  彭志军  高倚山  高鹏 《岩土力学》2007,28(10):2167-2172
假定预制管桩在沉桩时的挤土过程是一个有初始孔径的圆柱形孔的扩张过程,初始孔径等于管桩的内径,最终孔径等于管桩外径,应用前人提出的圆孔扩张理论对管桩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塑性区半径、土体位移等解析表达式,也对实际工程中常遇到的土塞效应对该理论应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对某电厂扩建工程中预制管桩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进行计算,通过现场监测,验证了上述解析表达式的合理性,得出可以参考该组解析解来预测预制管桩施工的挤土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3.
以浙南火山岩地区某工程边坡为例,研究了坡面绿化方法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计算了坡面绿化中镀锌铁丝网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考虑了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方法应用在岩质高陡边坡上可能存在的稳定性不足。根据坡面绿化对坡面整体性强化作用小的特点设置格构梁,结合坡面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结合坡面绿化的边坡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34.
地球伽马射线闪(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es, TGFs)是近来相关研究比较活跃的一类发生在雷暴中的高能辐射现象,可在地面和近地轨道卫星平台上观测到光子能量高达几十兆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爆发.观测表明TGF是伴随雷暴闪电发生的一种自然界比较常见的高能大气物理现象,但其产生过程、物理机理及效应等尚不清晰, TGF研究也已成为大气电学与高能物理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关于TGF探测、TGF与闪电放电过程及雷暴活动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卫星观测发现上行TGF与云内初始先导过程关系紧密,一般发生在云内先导起始之后几毫秒时间内,并可能由于其发生过程伴随的瞬时大量电子转移产生特殊的低频电磁辐射.相比之下,目前报道的下行TGF的发生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伴随着不同类型的闪电放电过程,如上行正先导/下行负先导、连续电流过程、回击过程等.由于地面观测资料较少,与上行TGF相比,下行TGF产生过程的研究更加缺乏.随着精细时空探测系统的发展,基于地面与卫星观测平台的精细协同观测将对TGF产生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带来更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基于Mycat的分布式数据库集群,采用了 Mycat+Mysql+Haproxy+Keepalived的技术架构,实现了一个高可用、高性能和高扩展的分布式数据库集群系统,并对单机版Mysql数据库和基于Mycat分布式数据库集群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基于Mycat的分布式技术研发数据库集群系统具有高效性和可行性,可以...  相似文献   
36.
为了对海外站点和无人值守望远镜进行动态监测,判断望远镜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联合使用天文定位数据和轴系定位数据对望远镜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的方法。该方法对观测得到的天文定位与轴系定位数据进行误差计算,对比分析两种数据的误差范围,判断望远镜的工作状态。利用该方法对亚太地基光学空间物体观测系统项目位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的两台15 cm地基光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其中1台15 cm望远镜轴系定位中方位角存在较大误差,误差在上百角秒,设备存在问题。通过对比此设备在国内与国外两地观测数据的误差,确定了出现问题的时间和地点。观测站工作人员对望远镜出现问题的报告印证了分析结论,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7.
在轨卫星或者空间碎片数量的增多,是对空间目标地基自动观测的一个挑战。尽管北美防空司令部编目管理了绝大多数直径超过10 cm的空间物体,但由于轨道摄动,空间目标的位置信息(基于6个轨道根数)依然非常重要,并需要定期更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配备电子传感器的现代地基光电望远镜已广泛用于天体测量领域。然而,这种设备的跟踪性能主要取决于空间目标的大小和亮度。这些目标所在的天文图像会有不同的背景;而且,在基于凝视模式的短曝光实时观测过程中,运动目标和背景恒星在不同的信噪比下显示为类似的点扩散函数,难以辨认。本研究是为了实现对非高斯和动态背景的高灵敏度检测和跟踪能力的提高,并具有简单的系统机制和出色的计算效率。为突破该限制,将重点放在利用状态估计技术对微小卫星和暗弱目标进行跟踪上。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运行高斯平均算法,用以从恒星背景及干扰下提取运动的空间目标。该方法随后被集成到了一个检测前跟踪框架中。该框架利用基于蒙特卡洛的粒子滤波跟踪空间目标。三段来自亚太地基光学空间目标观测系统(APOSOS)图像序列被用来对该跟踪策略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满意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38.
滨湖区作为无锡城市化推进的主阵地,是未来的行政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高级商住中心。全区经济社会跨入了“科学发展、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的新阶段。在推进全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走出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动摇的新路。  相似文献   
39.
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以5 g左右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0 mg.kg-1(COS20组),40 mg.kg-1(COS40组),60 mg.kg-1(COS60组)的壳寡糖,另设1组不加壳寡糖的对照组(COS0组)。在养殖56 d后,对肠道菌群的数量、组成,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肠道细菌以及虹鳟幼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虹鳟幼鱼肠内细菌的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的肠道优势菌有所变化:COS20组的为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COS40组的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而COS60组和COS0组的虽然均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但在比例上有差异,而且各实验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减少或消失了,说明壳寡糖对虹鳟幼鱼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了影响。另外,各实验组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多于对照组,尤其是COS40组和COS60组,这种差异表明,能够利用壳寡糖作为惟一碳源的菌株数量受到壳寡糖及其浓度的影响。抗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壳寡糖能够提高虹鳟幼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40.
高鹏  唐立梅  陈灵  田原  方银霞 《岩石学报》2022,38(3):923-941
东南极北维多利亚地沿威尔逊、鲍尔斯地体边缘发育广泛的花岗质岩浆作用。本文选取了罗斯造山带北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古生代闪长质岩石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Sr-Nd-Hf同位素地质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其岩浆的源区特征和岩石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难言岛闪长质岩石形成于约500Ma,属于晚寒武世罗斯造山后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的SiO_(2)含量变化范围为54.03%~60.10%,总碱值为5.92%~6.91%,里特曼指数σ为2.67~3.68,A/CNK值为0.77~0.85,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在正常洋中脊玄武岩标准化蛛网图中,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中,难言岛闪长质岩石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12.99~14.60,Eu弱负异常(0.62~0.71)。样品的锆石εHf(t)值为-10.7~-6.3;(87 Sr/86 Sr)i范围0.7095~0.7097,(143 Nd/144 Nd)i范围0.511502~0.511629,εNd(t)范围-7.1~-10.3。结合前人资料,显示难言岛闪长质岩石来自于先前富集的陆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在罗斯汇聚的过程中被俯冲组分进一步交代。晚寒武世罗斯造山带处于后碰撞环境,熔融可能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俯冲板块回卷、撕裂过程中软流圈上涌或其他减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