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接近4万人,耕地面积达到462 km2,人口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内;齐家时期人口和耕地有一定幅度下降,在青铜时代人口和耕地有显著回升和增长,人口总数达61 000余人,耕地面积达到1 076 km2,约占区域适宜耕地总数的1/10。伴随人口与耕地的变化,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也逐步显现,5~4 ka B.P.人类活动导致研究区河谷地带乔木的减少,伴人植物增加,尤其是禾本科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与当时的粟作农业关系密切;4 ka B.P.后大范围的乔木减少是气候变化结果,其后人类活动加强,加速了乔木覆被面积的萎缩。  相似文献   
22.
青海察尔汗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湖蒸发岩的硼(B)同位素组成(δ~(11)B)对卤水古盐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关于盐湖体系碳酸盐沉积的B同位素组成研究较少。本文对察尔汗盐湖百米钻(ISL1A)岩芯碳酸盐进行了B含量及B同位素组成的精确测定。结果表明,所测样品的B含量在10.88×10~(-6)~265.66×10~(-6)之间,δ~(11)B值的变化范围为-1.28‰~+9.94‰,B含量和δ~(11)B值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随着盐湖卤水盐度的增大,卤水的B同位素组成也逐渐增大,这导致盐类沉积物的B同位素组成也相应增大。在天然盐湖中,不充分的沉积分异作用使得蒸发岩析出时依然可能存在碳酸盐沉积,碳酸盐的析出可能贯穿盐湖演化的各个阶段,因此可以尝试利用碳酸盐的B同位素组成分析盐湖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卤水的盐度变化情况。ISL1A钻孔碳酸盐B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察尔汗盐湖在41.8ka以来古卤水盐度的变化及其在析盐过程中经历的气候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23.
本文依托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察尔汗盐湖沉积中心102 m长钻孔(ISL1A)岩芯,应用AMS14C和不平衡U系测年方法建立了年龄-深度框架,对岩芯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察尔汗盐湖沉积物化学组成的2个主控因子:入湖径流量因子和湖泊蒸发量因子,结合孢粉、粒度、沉积物中石盐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讨论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湖泊波动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察尔汗古湖在晚更新世经历多次淡化期和咸化期,94–52 ka期间察尔汗古湖为微咸水-半咸水湖,湖泊入湖径流量较大,湖区植被为草原/荒漠草原植被;约52 ka各指标均反映了察尔汗古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湖泊入湖径流量减小,蒸发量增加,湖泊由咸水湖退缩演化为盐湖,湖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演替为荒漠草原/荒漠。34–24 ka期间察尔汗盐湖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泊有所扩张,但湖水盐度较高;24–9 ka期间在冷干气候背景下,湖泊退缩演化为干盐湖。环境指标所指示的察尔汗盐湖波动演化过程得到了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环境变化记录的支持。  相似文献   
2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充。本文系统概述了 Pb-Zn-Cd同位素的示踪机理、组成特征及其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中的应用,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采用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沉积物形态中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示踪污染源。  相似文献   
25.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草甸分布区和畜牧区,畜牧活动对区域植被和生态的影响作用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采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区共49个放牧家畜粪样品(牦牛粪样品30个、马粪样品11个、羊粪样品8个),并在区域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粪样品开展了花粉分析.结果 表明:这3种类型的粪样品花粉组合以莎草科(Cyperace...  相似文献   
26.
察尔汗盐湖赋存有硫酸镁亚型和氯化物型两种水化学类型,沉积了中国最大的液体钾镁盐矿床。为解释察尔汗盐湖卤水矿床成因,拟在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和霍布逊区段选择4个剖面,剖面深度在0~7 m之间,属于全新统上含盐组的上部盐层,每隔10cm进行采样,运用XRD半定量方法分析矿物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湖区矿物组合由石盐、石膏、水氯镁石和碳酸盐组成,其平均含量分别为70%、4.7%、3.4%和1%;显示其矿物组合特征简单,盐层主要沉积石盐而贫石膏和碳酸盐矿物。同时,研究发现各区段石膏(硫酸盐矿物)平均含量自西向东明显下降,含镁矿物平均含量自西南向东北明显下降。结合察尔汗盐湖区卤水化学组成和水化学类型的分带,基本符合盐湖北部和东北部卤水富Ca~(2+),贫Mg~(2+)和SO_4~(2-)的沉积事实,进一步说明盐湖北部和东北部卤水和盐类沉积受具有氯化物型盐泉水的补给影响,为察尔汗盐湖混合掺杂成因提供了一定的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7.
囊谦盆地出露有晚始新世贡觉组石膏—红色泥岩沉积旋回,对研究古气候演化和沉积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以往的研究仅限于膏盐地层海陆相判定,而对其形成过程未有报道。采集囊谦盆地的盐泉水、贡觉组第三段的石膏和碎屑沉积物样品,并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和孢粉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囊谦盆地盐泉水和石膏~(87)Sr/~(86)Sr比值分布在0.708 53~0.708 98之间,且位于陆源水的比值范围内;红色碎屑层孢粉组合主要以麻黄—白刺—栎粉为主,其中干旱成分占到45%,主要以麻黄粉(30%)和白刺粉(13%)为主,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环境;裸子植物杉粉在红色泥岩中的含量有所波动,最高含量达到36%,平均含量为9%,指示气候干湿交替变化。综合Sr同位素分析和孢粉分析认为,在全球中纬度干旱的大背景下,囊谦盆地石膏层形成于相对干旱和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交替变化的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28.
采用1310个中国北方表土孢粉,共和盆地达连海化石孢粉数据,利用现代类比法,重建7.0cal kaBP共和盆地的人类活动指数(HI),结果显示:7~5.4 cal kaBP,人类活动非常微弱,盆地内主要为细石器狩猎采集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非常有限;5.4~4.6 cal kaBP人类活动开始显现,宗日文化的定居、农业活动,已经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入3.8~2.0 cal kaBP的青铜时代,HI指示人类活动显著增强,这与当时社会及自然环境背景紧密相关,当时卡约文化遗址数量多达260余处,人口增长,畜牧业确立与普及,风沙活动较弱;1.8~1.2 cal kaBP HI达到峰值,此时汉—唐时期盆地内出现了城址,聚落建制和规模大大提高,人口数量较为稳定,畜牧业发展达到鼎盛,风沙活动较为微弱,人类活动强度达到顶峰;1.0 cal kaBP之后,人类活动相对减弱,这与盆地内风沙活动开始增强,聚落和人口减少,及其畜牧业衰落有关。重建的HI阶段性变化特征与盆地内人类活动的考古和历史记录较为吻合,揭示共和盆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受聚落、人口、经济活动形式和沙地变化等自然—社会因素共同驱动,也说明采用孢粉记录来指示过去人类活动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下段孢粉分析及成钾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挝含盐地层农波组成盐及成钾时代的研究对于阐明整个呵叻盆地的演化规律和钾盐矿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波组的年代学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对老挝甘蒙省文泰矿区ZK012钻孔钾盐层上覆泥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其孢粉组合Classopolli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结合Callistopollenites、Normapolles、Cicatricosi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Asteropollis等特征分子的发现,我们将该孢粉组合时代定为晚白垩世的土伦期-桑顿期;孢粉及沉积相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为干旱炎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同时,通过对同区域的ZK309钻孔对比分析,该钻与ZK012钻孔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钻孔底部出现的蒸发岩与砂岩的不整合面,标志着一次构造运动,呵叻湖盆边缘隆升封闭,使卤水在这种较大的圈闭构造内得以留存,并在持续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巨厚的钾盐矿床。  相似文献   
30.
库车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一套巨厚的膏岩盐层,钻探勘查显示,在拜城凹陷南缘5100 m深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地层中发现钾石盐矿物。本研究采集并分析了多件盐泉水化学组成,结果显示7件盐泉水矿化度在117.7~299.4 g/L之间,钾含量在15.25~45.68 g/L之间,明显富钾,是以往报道数据(低于1 g/L)的几十倍,属于新疆首次发现。根据水化学分类,富钾盐泉水以氯化物型水为主,是Ca-Cl型卤泉水;水化学特征系数表明泉水具有高K×10~3/Cl和nK/nBr值、低的nMg/nCl和Br×10~3/Cl值(nCl~-=nNa~++nK~+)特征。同时,盐泉水均落在25℃Na~+, K~+,Mg~(2+)//Cl~-,SO■-H_2O五元水盐体系钾石盐相区,说明盐泉水可能溶滤了地层中的钾石盐,且受强烈构造挤压,沿地层断裂带或裂隙通道出露地表。库车盆地富钾盐泉水的发现,是新疆库车盆地含盐系地层存在固体钾盐的初步证据,对钾盐勘查的重点远景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