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以经纬度坐标转换到深圳坐标为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全局搜寻算法选择控制点对求解仿射变换六参数值,在不同约束目标下对坐标距离偏差程度进行筛选分析,确定适合深圳坐标下能有效提高校正精度的控制点对组合及校正坐标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小秦岭(陕西境内)高山河群与小河岩体的接触关系性质,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并明确指出二者非侵入接触,而应是沉积不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河岩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卫星与气象数据及其关系研究黄河流域的荒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20年(1981—2000年)的卫星数据反演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同时获取地面格网的温度与降雨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基于地面的温度和降雨格网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气候区域,再利用NDVI数据把降雨量最少的3个气候区——区1,2,3各划分为10个等级。此外,分析这3个气候区在1983—1998年15年间的NDVI变化状况,结果显示出研究区荒漠化状况的加剧。  相似文献   
14.
引言防灾教育与其他教育科学不同,是具有在灾害中保护社会这一明确目的的教育科学,是一种以解决社会赋予它的有关课题为目的方向的解决问题型的教育。这种教育因学科界限条件的不同,答案也各异,课桌上的学习是有限的,正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思考能力最为重要,在这方面与环境教  相似文献   
15.
利用航片判读和野外核查相结合的途径确定了六棱山北麓晚第四纪时期的基本地貌单元及其形成时代,研究了六棱山北麓断裂的地貌学和构造学分段性特征,通过对断错地貌面的地形剖面的高精度实测,获得了表征六棱山北麓断裂作用时空不规则性的定量资料──晚第四纪断层滑动速率随时间的涨落特性,指出距今1.56~0.76万a时段是六棱山北麓断裂作用的强烈活跃期  相似文献   
16.
17.
杉本伸夫 《气象科技》1993,(2):95-96,F002,F003
1 前言激光自六十年代初问世以来,很快应用于大气探测的诸多科研当中,伴随这项技术的发展,高水平的探测方法被逐渐开发出来。虽然早就有人用激光雷达对平流层中的气溶胶层进行观测研究,但总的来看,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遥测技术在气象及大气环境上的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构造初探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从对那丹哈达岭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那丹哈达地区为—由侏罗纪滑动沉积杂岩所组成的中生代地体。<1>本区出露有石炭、二叠纪石灰岩、三叠纪层状硅质岩和枕状基性熔岩及堆积杂岩(主要为单辉岩、辉长岩等)以及侏罗纪的硅质岩、硅质页岩等,其岩石组合基本表现了洋壳特征,可能为远洋沉积;<2>.其中的石炭、二叠纪石灰岩明显地呈透镜状产出于三叠纪和二叠纪硅质岩之中;<3>.从本区出露的硅质岩中分别采到三叠纪晚期(T_3)和侏罗纪中期的放射虫化石;<4>本区与其西侧的双鸭山地体及南侧的延吉地体的岩石组合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侏罗纪时,那丹哈达地体表现为海相,而其近邻则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并含有很好的煤层。  相似文献   
19.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Auto-level仪器对这一条断裂晚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断错地貌面的位错量进行了测量,对这些地貌面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得到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3~0.75mm/a。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以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渗透反应格栅去除地下水氨氮污染的效果及其经济实用性,开展了相关室内实验:采用高温加热方式对牡蛎壳进行改性,通过测定牡蛎壳改性后的比表面积判定其吸附效果;以过氧化钙为释氧化合物,将其与水泥、石英砂/牡蛎壳粒、钙基膨润土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粒径约1.8 cm球型释氧材料,采用静态实验研究不同原料配比的释氧材料的释氧性能;最后研究了两种不同粒径牡蛎壳粒-释氧复合材料修复地下水氨氮的效果及不同供氧方式下不同吸附材料修复地下水氨氮的效果及其经济实用性。结果表明:对牡蛎壳粒进行高温改性,牡蛎壳粒高温条件下会产生团聚现象,比表面积随煅烧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高温改性方式并不能有效改善牡蛎壳粒吸附性能;实验中制作的释氧材料在95天的实验期间,各实验柱的溶解氧量可以保持在18 mg/L左右,且在嗜碱菌作用下pH值得以有效降低,所制作的释氧材料可为硝化细菌长期在溶解氧低的地下水环境中生长提供氧气;以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渗透反应格栅通过耐碱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可以将氨氮浓度从50 mg/L降至约35 mg/L,不同粒径牡蛎壳粒修复效果差异不明显。使用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渗透反应格栅长期修复地下水氨氮,不仅可以达到活性炭及沸石作为骨架的修复效果,而且更加具有经济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