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地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右江盆地是在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夷平的基础上经再次裂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关系密切,是该洋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的形成,扬子板块南部边缘开始裂陷,形成特殊的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初期随着该洋盆的俯冲消减,形成越北岛弧,右江盆地进入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红河—马江造山带与扬子板块之间形成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弧后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弧后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早期)、弧后前陆盆地(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2.
桂西田林八渡地区发育晚古生代连续的深水相沉积,本文对其中的硅质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该地区上古生界除鹿寨组硅质岩具有较低的非陆源硅含量Sinon-ter/Sibulk(%)(平均值为71.8%)及较低的"纯硅质岩"组分(40%~70%)外,其它硅质岩均具有较高的非陆源硅(大于80%)及"纯硅质岩"组分(大于70%),反映其具有较高的硅化程度.除中下泥盆统平恩组底部沉积物的Al/(Al+Fe+Mn)值及非陆源铁的比例Feter/Febulk(%)分别在0.05~0.26和13.1%~14.5%之间,反映其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外,其他硅质岩均具有较高的Al/(Al+Fe+Mn)值(0.39~0.81)及Feter/Febulk(%)值(23.1%~186.8%),均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中下泥盆统平恩组硅质岩及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的Ce/Ce*值及Y/Ho值分别为0.71±0.07,0.81±0.08和33.49±1.27,36.10±2.05,形成于开阔的边缘海环境;上泥盆统-下石炭统鹿寨组硅质岩的Ce/Ce*值及Y/Ho值分别为1.09±0.07和28.60±1.25,可能形成于受海山或海底高地浊流沉积影响明显的环境;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南丹组和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硅质岩的Ce/Ce*值及Y/Ho值分别为0.67±0.08,0.73±0.11和36.01±1.00,32.00±2.25,形成于与开阔洋盆相关的环境.结合右江其它地区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其硅质岩的形成环境可能受控于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右江盆地的裂解至少发生在早中泥盆世,到早中二叠世盆地具有演化为开阔洋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53.
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位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的西矿带,层状矿体广泛发育,但由于缺乏直接的成矿年龄数据,其成因还存在较大争议。利用锡石原位LA-MC-ICP-MS U-Pb法对采自92号层状矿体的三个锡石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获得n(206Pb)/n(207Pb)—n(238U)/n(207Pb)等时线年龄为95.8±2.6 Ma(MSWD=6.3),与通过石英40Ar/39Ar法、透长石的激光原位40Ar/39Ar法及石英Rb-Sr等时线法获得的年龄(91.4±2.9~94.52±0.33)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通过锡石原位LA-MC-ICP-MS U-Pb法定年在该类型矿床的年代学研究行之有效。同时,通过年代学佐证了锡的成矿与龙箱盖岩体第二阶段侵位(96.6~93.86 Ma)为同一时期,认为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4.
相邻平行顶管推进引起附加荷载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胡昕  黄宏伟 《岩土力学》2001,22(1):75-77
利用弹性力学的Mindlin解,分析了在各种条件下顶管正面推力引起的附加荷载在相邻管道上的分布,讨论了正面推进对相邻管道的影响范围,其分析讨论的结果有助于双孔顶管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55.
黄宏伟  杨新安 《岩土力学》1997,18(A08):305-309
讨论了在基坑开挖和降水中,坑底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并通过现场量测的数据,利用系统非线性动态分析,反馈和预报孔隙水压力在基坑开挖中变化的动态规律,为基坑稳定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宝钢轧机旋流池深基坑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边亦海  黄宏伟  张冬梅 《岩土力学》2004,25(Z2):491-495
介绍了宝钢一个采用半逆作法施工深基坑的现场监测实例.通过对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土压力、钢筋应力及坑底隆起等监测结果的分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7.
吕特  张洁  薛建峰  黄宏伟  于永堂 《岩土力学》2015,36(Z1):341-345
格林-安姆普特(Green-Ampt)模型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在浅层滑坡的降雨入渗分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渗透系数是Green-Ampt模型中的一个主要参数,该渗透系数并不一定等于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通过与理查茲(Richards)方程求解进行比较,研究了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的取值方法。研究发现,为获得与Richards方程相同的入渗量计算结果,需对饱和渗透系数进行修正,该修正系数的大小与入渗深度和土体类型有关。对于文中研究的土体,当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取为0.7倍饱和渗透系数时,由Green-Ampt模型计算的孔隙水压力分布与Richards方程计算结果最为接近,建议Green-Ampt模型中渗透系数修正系数取0.7。  相似文献   
58.
广西那坡裂陷盆地位于右江盆地南缘,晚古生代该盆地广泛分布包括硅质岩、泥岩和海相玄武岩在内的深水相沉积.对盆地内上泥盆统榴江组和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硅质岩SiO2含量为88.55%~99.03%,PAAS组成含量小于20%,指示其含有较低的陆源碎屑组成.硅质岩的Al/(Al+Fe+Mn)值为0.45~0.94,Eu/Eu*值为0.51~0.95,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除去SiO2稀释作用的影响后,硅质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Y含量相当于PAAS组成的2~5倍),指示其形成于相对远离陆源供应的环境.岩信和鱼塘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具有中等的Ce负异常(Ce/Ce*值分别为0.37~0.72和0.58~0.89)以及较明显的Y正异常(Y/Ho值分别为39.05~83.74和34.33~36.70),形成于远离陆源的开阔裂谷盆地环境.鱼塘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硅质岩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Ce/Ce*值为0.12~0.33),显示成熟洋盆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右江其他地区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晚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右江盆地从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到早中二叠世扩张为开阔洋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9.
崩积体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强  薛亚东  黄宏伟  吴坚 《岩土力学》2012,33(8):2349-2358
崩积体是一种由土体和块石堆积形成的天然地质体,其内部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崩积体的物理力学特性。通过对崩积体进行现场实地踏勘,收集典型工点的崩积体试样,考虑原样级配,开展了对崩积体重塑样的室内大尺度直剪试验,获得了不同含石量、块石形状、土体性质以及应力状态下崩积体的剪应力-应变曲线与抗剪强度曲线,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形与强度特性变化规律及内在机制,首次提出了崩积体抗剪强度随含石量增长模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崩积体剪应力-应变曲线较常规的单一介质有显著区别。在低法向应力下,崩积体表现为剪胀,而在高法向应力下,则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崩积混合体的抗剪强度随含石量的增加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的过程,其内摩擦角增量与含石量(含黏性土崩积体为0~80%,含砂土崩积体为40%~80%)近似成线性增长的关系。相同含石量情况下,含不规则形状块石的崩积体内摩擦角显著高于含规则形状块石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60.
桩基础荷载对邻近已有隧道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城市密集的高层建筑桩基础对临近隧道的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桩群荷载对已建成隧道的影响,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利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桩列荷载作用对邻近已有隧道的变形及受力影响,并研究了桩群参数变化(包括桩间距以及桩基础与隧道结构净距)对现存隧道的影响;(2)分析计算了上海太平洋2期广场工程对邻近地铁1号线隧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单侧存在桩列荷载作用时,隧道变形以沉降为主,水平位移较小,同时隧道结构向桩基础方向产生一定扭曲,这对于运营地铁是十分不利的;桩基础荷载造成隧道所受弯矩分布向桩基础方向偏转;随着桩间距、桩与隧道净距的增加,隧道拱顶下沉量以及弯矩变化最大值相应减小,沿隧道方向桩间距变化影响大于垂直隧道方向桩间距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