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古地震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黎察隅断裂带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的东段及其东延部分,其中南段主要是指东构造结顶部及东南的通麦-波密-察隅段,断裂位于构造强烈隆升的高山峡谷地貌区,植被茂密、断错地貌不清晰,且缺少第四纪沉积,阻碍了对该断裂带的空间几何展布和地震活动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以及断错地貌和晚第四纪湖相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结合古地震探槽和地质测年等手段,新识别出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限定在16.13±1.06~15.66±0.92 ka和8630±600~9561±37 aB.P..综合前人资料,分析认为嘉黎-察隅断裂带中南段晚第四纪以来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16130~15660 a、11060±940 a、8630~9561 aB.P.、2780~2160 aB.P.和650 aB.P.,地震复发周期约为2000~5000 a.GPS数据表明,嘉黎-察隅断裂带中段和东南段水平滑动速率为1.3~2.0 mm/a和2~4 mm/a,挤压速率为2.5~2.9 mm/a和5.1~6.2 mm/a,为右旋挤压性质,均存在南北两支断层.断裂活动明显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向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嘉黎-察隅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均具有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地震特征,考虑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顶部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构造挤压状态,未来有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出露有少量酸性火山岩,它们与基性火山岩共生,表现出双峰式的特征,为研究峨眉山地幔柱晚期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通过对双峰式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和斑晶电子探针分析研究表明,基性火山岩属于碱性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由粗面岩组成;相对玄武岩,粗面岩中MgO、Fe2O3、P2O5、TiO2、CaO含量明显降低;粗面岩与玄武岩具有相互平行的REE配分模式,但粗面岩出现明显的Eu负异常,以及Sr、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粗面岩与玄武岩具有同源的特征,通过稀土元素模拟计算表明粗面岩可以由玄武质岩浆经过80%分离结晶作用(辉石、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而形成。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出现双峰式火山岩,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晚期岩浆供给少,在地壳岩浆房中停留时间长,岩浆发生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3.
The F-rich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could be distinguished as the high-P subtype and the low-P subtype according to their P2O5 contents.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se two subtypes,The high-P subtype is strongly peraluminous and characterized by low silica and very low REE contents,while the low-P subtype is weakly peraluminous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lica and very high REE contents.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chmical compositions of feldspars and micas for these two subtypes,The phosphorus of the high-P subtype mainly appears to be in the feldspar structure as PAlSi-2 substitution or subordinately in amblygonite as an accessory mineral,while the phosphorus of the low-P subtype is mainly in apatite and other phosphate minerals.  相似文献   
64.
华南富氟花岗岩高磷和低磷亚类型对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小龙  王汝成 《地质论评》1998,44(6):607-617
根据全岩P2O5含量的多寡可将华南富氧花岗岩分为高磷亚类和低磷亚类,它们之间具较大的地球化学差异。高磷亚类以低硅、强过铝和低的REE总量为特征,而低磷亚类则相反。在长石、云母等矿物化学成分上这两亚类花岗岩也有所差异。高磷亚类花岗岩中磷以长石中结构磷和磷铝锂石形式存在,而低磷亚类花夺中的磷则主要存在于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中。  相似文献   
65.
南海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深部制约(I):幔源包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南海北缘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地幔过程。部分橄榄岩中单斜辉石(Cpx)具有极低的Ti含量(<160μg/g),这与这些样品中较高的Cpx含量(8%~12%)不匹配。主元素成分变化趋势以及Cpx中HREE分异现象,暗示该区上地幔经历了变压熔融。地幔熔融始于深部的石榴子石稳定区并延续到浅部的尖晶石稳定区(总熔融程度达23%)。这些熔融残余受到了硅酸盐和含水流体的交代。橄榄岩的微量元素组成指示南海北缘地幔具有大陆裂谷型地幔的特征,而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或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有很大的差别。包体的平衡温度和橄榄石中Fo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暗示岩石圈地幔具成分分层结构。该地幔的下部由大洋型橄榄岩组成,而地幔顶部为类似于太古宙-元古宙地幔的富斜方辉石方辉橄榄岩。这一岩石圈结构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对老岩石圈的置换有关。深源岩石记录的信息支持南海海盆是陆缘扩张引起的主动盆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6.
黄小龙  徐义刚 《地球化学》2002,31(5):443-454
女山麻粒岩包体的Mg#值总体较低(28-51),在化学成分上主要表现为偏中性,没有明显的辉石、石榴子石或Fe-Ti氧化物的堆晶作用,但部分有斜长石的堆晶作用,略具Eu,Sr正异常,部分则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略具Eu,Sr负异常。另外,女山麻粒岩包体亏损Rb,Th,Nb,Ta,富集Ba,LREE,Zr,Hf等,具较高的Nb/Ta,Zr/Hf比值,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造成了Rb的强烈亏损,但对Nb,Ta,U,Th的影响较弱。女山麻粒岩包体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通过分离结晶混染作用模型(AFC)模拟,表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基性火山岩和中必一麻粒岩分别为较可能的初始岩浆和混合源,初始岩浆经过10%-40%的AFC可以形成女山麻粒岩包体的微量元素组成。总体上,女山麻粒岩包体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均相似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中性麻粒岩、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平均值,而与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平均值得明显差别。因此女山地区下地壳可能仍属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因而支持Li(1994)的碰撞拆离模式。  相似文献   
67.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已达12.75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国国内读者不易看到原版海外杂志,抑或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水平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使得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广泛、及时地被国内读者了解和利用,造成遗憾。本刊不定期开设"中国作者国际地学论文简介"栏目,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在国外发表地学论文的中国作者的基本联络信息、研究思路和成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68.
滇西莴中新生代高镁富钾火山岩富含橄榄石斑晶,其核部Fo含量变化较大(94~75%),由大斑晶(〉1mm)、中等粒径斑晶(0.3~1mm)至小斑晶(〈0.3mm),Fo含量总体变小;橄榄石斑晶CaO含量大于0.1wt%,随着Fo含量的降低,MnO含量升高,而NiO含量降低,并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分异趋势,均为岩浆成因,但来源复杂;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的核部Fo含量明显与全岩MgO不平衡,均属于捕虏晶来源。橄榄石斑晶中的尖晶石包裹体高Cr#(0.77~0.94)、低Mg#(0.17~0.65),具有较低的Al2O3含量(〈10wt%);尖晶石包裹体的TiO2含量总体上较低(〈1.0wt%),暗示了绝大部分橄榄石属于岛弧型岩浆成因,来源于富集交代的方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岩浆;少量高TiO2尖晶石包裹体(1.36~3.96wt%)的存在则暗示了部分橄榄石斑晶的形成可能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大斑晶和中等粒径斑晶橄榄石均具明显的成分梯度变化,由核部、幔部至边部。其Fo、NiO含量降低而MnO、CaO含量增大,并且边部成分特征与小斑晶橄榄石相类似,其源区至少存在两次岩浆作用过程,核部成分变化反映的是早期高Mg#岩浆中的橄榄石结晶分离作用过程,而边部以及小斑晶橄榄石的成分变化则反映了后期喷发岩浆(Mg#略低)体系中橄榄石的结晶分离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9.
电气石的LA—MC—ICPMS原位微区硼同位素分析方法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高效经济的硼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上堡晚白垩世含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的电气石进行LA—MC—ICPMS原位微区的硼同位素研究发现,其具有非常均一的¨B/mB比值(3.9908~3.9979)~H万¨B值(加权平均为(一12.86+0.19)‰)。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其他已有的硼同位素资料,提出上堡花岗岩中硼来源于沉积岩,可能的源区是邻近花岗岩体的石炭一二叠系的沉积地层或深埋在地壳中的沉积物质。在晚白垩世,华南处于伸展的背景中,幔源岩浆的底侵带来的巨大的热源使地壳中的沉积物质发生熔融,形成强过铝质的花岗质浆,在岩浆演化的晚期形成电气石。  相似文献   
70.
滇西北裂陷带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LANDSAT ETM+和ASTGTM数据构建了滇西北裂陷带三维可视化图像,并对区内各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解译与分析,然后针对该区31个主要断陷盆地,提取了多种指示边界断裂活动性的构造地貌参数,最后归纳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特点,并将活动性区分为强、中、弱三级。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分区性。整体而言,丽江—大理断陷带与程海—宾川断裂带活动性最为显著,其次为剑川断裂带,通甸—巍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在4组中最弱。总体而言,滇西北裂陷带的断裂强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界上,在纬度上以南、北端的断裂活动性为最强,中部弱;经度上为中间弱,东、西两边较强,并且该区断裂活动性的分区性及差异与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性整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断裂活动性与地震活动之间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