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4个验潮站的验潮资料,计算了各站的局域海平面长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局域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2mm/a,4个验潮站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9mm/a,最后讨论了海面变化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72.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刻 (资料观测时间的平均值 )为 1972 .87;第二时间段的中心时刻为 1983.17。对于这两期资料都采用了伪逆基准下的线性动态运动模型 ,求得的运动速率都归算到北京水准原点 (假定北京原点的运动速率为零 )。  相似文献   
73.
黄立人 《地震学报》1982,4(2):174-181
研究了直接用多期重复大地测量观测资料求剪切应变速率的相关平差方法,简单地讨论了判断计算结果中反映形变信息的可靠性的标准,并对相关平差法与一般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别进行了比较。通过几个地区的实际计算,认为在地震工作中,为探测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大地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4.
GPS测站所处构造位置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方差分析理论,基于有约束和无约束平差所得到的方差的统计特征,给出了一种根据复测结果判别一组测站是否位于同一构造块体上的假设检验方法。该方法实质上是通过方差比,检验某组测站位于同一构造块体的约束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判别的目的。这一方法已实际应用于华北地区GPS复测资料的分析[7],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用速度场得到的华北地区活动块体及变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2~2001年华北地区多次GPS测量得到的该地区144个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和它们的误差估计,研究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确定了华北现今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整体变形、局部变形和边界带的活动强度和方式,并据此估计了强震危险性.在研究中水平位移观测值被分解成3部分位移的叠加,即第一部分是整个华北地区跟随欧亚板块的运动,这一部分可由NUVAL-IA模型确定;第二部分是研究区内各次级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它可以由本文推广的QUAD方法所确定一组点的位移观测值确定;第三部分是次级块体内的局部变形和误差,这一部分的变形可以用块体的非均匀应变来描述.文中详细介绍了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76.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黄立人 《地质科学》1993,28(3):270-278
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50年代至80年代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在均衡基准下研究了近代地壳垂直运动。用速率面拟合法由计算机绘制了速率等值线图,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古海岸变迁,分区讨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代地壳垂直运动特征。为研究海面变化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7.
对采用RTK测量模式替代水准监测地面沉降进行现场试验。试验中设计各种不同长度的距离和时间,检验测点至基准点的距离和观测的时间段二者对监测精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获取RTK监测地面沉降的一些重要技术参数。另外,还将RTK测量误差与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应限差进行对比,这有助于RTK测量尽早应用于实际地面沉降监测及其测量规范的制订。  相似文献   
78.
用广义逆矩阵法重新分析得到了唐山地震的水平位移场。并将此结果与按经典方法用同样资料求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广义逆矩阵法避免了起始数据误差的系统影响,所得的位移向量精度高而均匀,从而可以得到较可靠的位移场。这些优点在形变量不大(例如震前形变)的情况下分析大地测量资料时显得尤其重要。这一方法也可用于垂直形变资料的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唐山地震形变场初步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利用形变资料讨论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9.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唐山菱形块体在压缩载荷作用下震前应变积累和震时破裂滑动与稳定扩展的一个离散裂纹模型,它包括裂纹面的摩擦滑动和裂纹尖端稳定扩展两个过程。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技术计算裂纹面的应力和变形及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并用库伦-纳维准则判断裂纹面是否发生摩擦滑动及用最大周向拉应力准则判断裂纹尖端扩展方向。模型预测与野外观测资料对比指出:裂纹模型能很好的表示1976年唐山地震震前积累和震时破裂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80.
北京地区的水平形变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新处理了1976—1980年用激光测距对北京地区的一等三角网进行复测所得到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北京地区水平形变场的特征,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讨论了它在构造上的含义。文章主要用伸展构造的观点解释了北京地区几个压应变带形成的原因和可能的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