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409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ETM影像为基础数据,解译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主要线、环构造,划分出北西、近南北和近东西向3组主要线性断裂.利用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通过异常下限值圈定的数学模型定量提取了铁化、泥化和硅化蚀变信息.综合分析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及物、化探异常等资料,结合遥感构造解译和蚀变信息,优选了2个Ⅰ类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2.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相似文献   
133.
杨威  魏国齐  金惠  沈珏红 《岩石学报》2011,27(3):749-756
成岩相是研究成岩作用展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与沉积相不同,反映岩石在一定的成岩环境下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表现。在详细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扬子地块北缘地区飞仙关组8类成岩相、7类成岩亚相,总结了各类成岩相(亚相)的识别标志,探索了成岩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关系,探索了成岩相在点、线、面上的分布,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区展布,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成岩相研究方法,并将成岩相研究成果应用到勘探实践,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的英汉对比分析,揭示译者对读者身份的文化误读与理论译著文本的不可读性之间的相关性。理论著作重在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宜采取交际(而非语义)的翻译策略,可增强译作的可读性;如果没有准确预设读者的文化身份,采用语义翻译方法,则容易造成译作的晦涩难懂,不利于普通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5.
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甘肃北山1∶20万化探数据进行了处理后,所圈定出的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不论从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与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分析,还是与已知矿床(点)的吻合对应情况来看,都与研究区地质情况吻合较好.通过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后指出,北山地区钨钼矿的产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空间展布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决定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产出特征,进而决定了本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组合及产出特征,当上述3个条件耦合在一起时,则形成规模大、类型复杂、有用组分多的中一大型多金属矿床.同时,在一些老矿区及其周边圈定了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异常形态规整,趋势剩余明显,建议加强老矿区的综合研究工作,以加强危机矿山二轮找矿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36.
文章在借鉴旅游地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的概念分析,构建了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指标体系,探讨了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方法,为科学选划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7.
138.
西昆仑布伦阔勒群变质岩是西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在塔什库尔干县的马尔洋地区,布伦阔勒群主要由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孔兹岩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稀土总量较高(∑REE=190.2×10-6 ~ 359.1×10-6),从轻稀土到重稀土逐渐亏损((La/Yb)N =4.28~5.79),与E-MORB类似;另一种稀土总量较低(∑REE=89.28×10-6~113.0×10-6),轻稀土亏损((La/Yb)N=0.59 ~0.84),重稀土曲线平坦((Gd/Yb)N =0.99 ~ 1.07),与N-MORB类似.微量元素蛛网图中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具有Ba正异常,Sm、Cr、Zr、Hf和Ti的负异常,轻微的Nb、Ta的负异常,显示为岛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孔兹岩的原岩判别图解显示其原岩可能为岛弧环境沉积的页岩和硬砂岩.因此,推测塔什库尔干布伦阔勒群的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孔兹岩的原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根据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和温压计算,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经历了三个变质阶段:M1为高压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Grt+ Hbl(1)+ Pl1+ Qtz,变质温压条件为850~ 870℃/12.9 ~13.3kb;M2和M3为两期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分别为Hbl2+ Pl2+Qtz和Hbl3+ Pl3+ Kfs+ Bt+ Qtz,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730 ~ 770℃/7.3~7.8kb和680 ~ 740℃/4.7 ~5.7kb.孔兹岩也经历了三个变质阶段,推测其早期M1阶段变质温压条件可能与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峰期变质阶段相同(850~870℃/12.9 ~ 13.3kb);峰期M2和峰期后M3阶段变质矿物组合分别为Grt2+ Pl2+ Bt2+ Sil+ Qtz和Grt3+ Pl3+ Bt3+Sil+ Mus+ Qtz,温压计算结果分别为800~830℃/7.9~9.2kb和670~700℃/5.1~5.6kb.孔兹岩的M1、M2和M3变质阶段对应于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的M1、M2和M3变质阶段.上述温压计算结果形成顺时针的P-T轨迹,表现为峰期高压变质作用后叠加了由高角闪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反映了西昆仑与碰撞相关的大地构造背景,这可能与海西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有关,之后叠加了印支期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39.
地表不规则地形的存在往往会引起地震波的散射,进而产生局部地震动放大或衰减的现象.虽然地形效应最早在异常地震记录中被发现,然而利用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到的地震动数据却少之又少.基于1992年在我国台湾翡翠河谷上观测到的六条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利用线源SH波入射下非对称V形河谷地震波传播解析理论,模拟得到了河谷台阵各点的地震动,...  相似文献   
140.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削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