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1008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砂岩型铀矿成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分析大南湖凹陷中、下侏罗统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特征、厚度及埋深,引入“砂泥比”和“砾岩百分含量”概念,指出沉积物源区。分析砂体的厚度及空间展布,研究砂体后生氧化特点,指出该凹陷东部西山窑组含煤岩系存在厚度大、延伸稳定的氧化带。认为矿化与后生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62.
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岩浆混合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结构组合”的概念探讨了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典型混合结构类型,提出了岩浆混合作用是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混合作用属于化学混合,且至少发生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963.
在系统采集水源样品并分析测试的基础上,重点对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潜水、第三系及侏罗系承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矿化度、水的化学类型、放射性铀、氡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地下水的来源及潜水、承压水在补、迳、排不同地段的变化规律,并认为这种变化规律与水成铀矿的地下水的变化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964.
对各拉丹冬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进行了颗粒锆石U-Pb测年和Sr、Nd同位素分析,颗粒锆石的U-Pb年龄值为(212±1.7)Ma,全岩样品的ISr、εNd(t)和Nd模式年龄tDM变化在0.70325~0.70917、-0.8~-4.6和1064~1379Ma之间。分析结果表明,形成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原始岩浆是壳幔混合型。结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该套火山岩的形成与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65.
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源区的火山岩包含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及演化的全部信息,其年代学研究对查明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动时空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将长江源区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划分为3期:第Ⅰ期(40.1-35.1Ma)火山喷发较弱,形成小范围分布的细粒安粗岩和斑状粗面岩;第Ⅱ期(26.5~17.6Ma)火山喷溢最为强烈,形成大面积厚层黑色气孔状安粗岩;第Ⅲ期(5.5-4.61Ma)由潜火山作用形成球粒状、斑状粗面岩岩丘。长江源区3个期次的火山喷发与青藏高原北部火山活动的阶段性相对应。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演化特征为:从早到晚,岩石系列由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演化;岩性由安粗岩→粗面岩演化。  相似文献   
966.
浅论勘查砂岩型铀矿的物化探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勘查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物化探方法的应用概况 ;根据赋存砂岩型铀矿的地质背景 ,提出了若干适于勘查砂岩型铀矿的物化探方法 ,论述了这些物化探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所适用的铀矿勘查阶段 ,同时列举了部分找矿实例。地质科研生产实践表明 ,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合理配置高效的物化探方法是成功寻找砂岩型铀矿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67.
东昆仑山清水泉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东昆仑清水泉地区发育—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组合,玄武岩Ti2O含量平均为2.11%,∑LREE/∑HREE=4.64~7.58,(La/Lu)N平均值705,稀土配分曲线平缓右倾,δEu平均值1.08;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富集,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Yb)为负异常,Th/Ta平均值51.03,(La/Nb)N=1.44~4.25,Zr/Nb=14.53~17.71,Zr/Y=4.68~6.79,Th/Yb、Ta/Yb和Ce/Yb平均值分别为6.50、0.20和23.61。这些特征显示大陆拉斑玄武岩的特征。不是蛇绿岩组成单元。  相似文献   
968.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从1999年12月1日开始的,至今已有五六个年头。该项工作是一项新兴的工作,从无到有,现已逐步规范起来.该项工作的开展对减少或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需进行规范和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并综合有关专家的观点,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969.
文章简要总结了光纤应变传感测量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及前景。对基于布里渊散射技术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技术(BOTDR)的工作原理、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地质灾害监测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光纤应变分布和灾害体变形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将BOTDR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是可行的。文章还对BOTDR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970.
刁江流域上游的矿山和矿山开发引发了显著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变化,突出表现是沿岸形成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污染带的分布与近20多年来的洪水淹没区和引水灌溉区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上游地带的土壤污染区有明显的尾砂沉积,污染呈显性状态,而下游地带的尾砂沉积现象不明显,污染表现为隐性。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土壤中的As、Pb、Zn、Cd含量均异常高。水田的犁底层对污染物质具有明显的隔断作用,而旱地淀积层中的污染物含量比较高,对污染物质的隔断作用不明显。污染耕地上生产的玉米中的Cd、Pb、Zn含量和大米中的Cd、Pb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