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80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741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在樊庄区块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樊庄区块3号煤层的地质和力学特征,该区块适于采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开发煤层气。分析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存在的安全钻进及储层保护、井眼轨道控制、井下复杂事故和新式钻井工具及仪器等技术难点。通过2口井现场实施情况表明,在煤层的水平段及分支段钻进过程中,宜采用近平衡钻井,钻井液以清水为主;尽量保持井眼轨迹沿煤层中上部靠近煤层顶板位置钻进,且实施快速钻进;减少煤储层在钻井液中的浸泡时间,以利于保持煤层井壁稳定,减少煤储层的伤害及煤层坍塌危险;水平及分支段中,减阻短节(AG-itator)的使用能降低井下摩阻,避免钻柱的螺旋屈曲;钻遇断层、破碎带时要提前完钻,防止井下复杂事故的出现。  相似文献   
972.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1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① 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②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③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④ 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73.
马历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戈大专 《地理学报》2018,73(12):2364-2377
基于中国县域1991年、2000年、2010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和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逐渐增加,1991-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减少4.91%和15.50%;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呈“东减西增”的空间演变特征。② 1991-2010中国县域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总量增长140.13%,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逐渐减小,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③ 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的增长型和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集约型为主,分别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耦合类型为“滞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的区域与中国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域较为吻合,1991-2010年各耦合类型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最后根据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4.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32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交叉敏感性响应矩阵,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并进行敏感性分区。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地形特征相契合。年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高值区集中在武汉和环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及江西省南部;低值区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山区,分别对应土地利用转型快速和迟缓区。(2)森林和农田向其他多数地类转型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均较敏感,其中森林与农田、湿地、水域、荒漠、建设用地间转型,农田与湿地、水域、建设用地间转型最敏感,而草地、水域和荒漠向其他地类转型不够敏感。(3)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分区空间分异明显:森林与荒漠、湿地、水域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分布较广;森林与建设用地、农田与湿地、水域、建设用地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分布较小;森林与荒漠、水域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区;森林与农田间转型的中、高生态敏感区多集中在平原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如何在科学管理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和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5.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76.
根据岩芯观察并综合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结合物性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矿物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成岩矿物组合特征等,将研究区成岩相定性划分为不稳定组分溶蚀相、黏土矿物充填相、碳酸盐胶结相以及压实致密相四类。通过常规测井中对成岩相具有较高灵敏的伽马、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孔隙度、电阻率的测井曲线分析,利用密度-伽马交会图法进一步对四类成岩相进行定量划分,并建立研究区成岩相的测井定量识别标准。以华池地区城96井为例,其单井纵向的成岩相测井定量识别划分结果与取样点薄片鉴定结果、试油结论和物性分析等均具有良好的对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成岩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的研究,为后期致密油储层综合评价以及有利发育区带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7.
978.
目前,应用锶同位素初始比值来探讨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和其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律性,研究地壳发展历史及成岩、成矿物质运移特征,在国内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几年来,我们对贫铷富锶样品,测定其~(87)Sr/~(86)Sr和~(87)Rb/~(86)Sr的现代比值,扣除从各自衰变生成部分所计算的岩石出始~(87)Sr/~(86)Sr比值,就可以用于地质解释。我们先后对七个岩体和地区的岩石,包括不同时代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岩,以及酸性火山岩、基性玄武岩中贫  相似文献   
979.
自然界有实际意义的铀同位素只有三个,即铀-238、铀-235和铀-234。其相应丰度为:99.27%、0.714%和0.0055%。这三者相互的放射性比值一直被认为是恒定的。1953年П.И恰洛夫和 B.B.契尔登采夫,通过试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天然铀同位素之间的比值(主要是指~(234)U/~(238)U=R)是变化的。自此以后,人们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大量的试验测定工作和理论  相似文献   
980.
一、特提斯的命名及其经过 特提斯(Tethys)的创建者是著名地质学家休士(Eduard Suess),首见于他1893年发表的“大洋深度固定不变吗?”一文。引文如下:“根据地质学近期成果,我们可以获知在欧亚大陆曾经横贯着一个海洋,并且还可追索其主要历史演化概貌。它的沉积物已被挤压褶皱,现出露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这一海洋,我们取奥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