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8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839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322篇
地球物理   1237篇
地质学   1746篇
海洋学   372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64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41篇
  1973年   11篇
  1964年   14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Juvenil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either corn oil or 5 mg/kg benzo[a]pyrene (BaP) dissolved in corn oil and sampled I and 3 days after injection. After 1 day, no elevation of 7-ethoxyresorufin O-deethylase (EROD) activity was observed, however bile metabolites (BaP-7,8 dihydrodiol representing 70% of the total metabolites) and a single hepatic DNA adduct spot (0.47 adducts/10(8) nucleotides) identified by 32P-postlabelling were formed. No BaP metabolites or DNA adducts were observed in either control or carrier control fish. Fish sampled after 3 days reported 5-fold higher (P < 0.05) levels of EROD activity, a shift in the bile metabolite profile towards BaP phenol formation (1OH and 30H BaP comprising up to 60% of total metabolites detected) and the formation of two adduct spots (0.86 and 0.71 adducts/10(8) nucleotid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BaP can be metabolised and form hydrophobic DNA adducts in turbot without EROD elevation. Following EROD elevation, a shift in the profile of both BaP metabolites and BaP metabolite-DNA interactions occurs indicative of other oxida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52.
Acute (4 days) and chronic (14 days) effects of copper were evaluated on the antioxidant defenses of Laeonereis acuta (Polychaeta) collected in unpolluted (UP) and polluted (P) sites. In the acute assay (125 and 250 micro g Cu/l)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ctivities did not change, whereas catalase (CAT) increased in worms from both the sites. Lipid peroxidation was higher in copper exposed worms from the P site. In the chronic assay (62.5 micro g Cu/l) polychaetes from the P site showed enhanced activities of SOD, GST and CAT and higher contents of metallothionein-like proteins and sulfhydrils compared to worms from UP.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between polychaetes from UP and P sites suggest that organisms from the polluted site, P,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oxidative str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3.
中苏海洋生物考查队,1958年曾在中国南海的海南岛沿岸获得了双壳类软休动物斧蛤属(Genus Donax Linné)的四种代表:豆斧蛤(Donax faba Gmelin)、乏肋斧蛤(Dona,vinearnatus Chemnitz)、热带紫藤斧蛤新亚种(Donax semigranosus Dunker tropicus Scarlatossp. nov)和楔形斧蛤(Donax cuneatus Linné)。这四种均在潮间带砂底生活,但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在潮间带的分布则显然不同。  相似文献   
54.
Trends in emigration from Ireland over time are reviewed.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overseas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asonal harvest migration to Britain were the main types of movement, bu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Irish have developed a special affinity for settling in British towns. Although the outflow was halted for a time during the 1970s, when return migration took over, the 1980s have seen a renewal of the exodus. This time, however, the character of the flow has changed from predominantly low-skil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y workers to embrace better-educated emigrants, including many graduates. This shift reflects Ireland's changing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labour."  相似文献   
55.
在西非的象牙海岸Issia地区分布着许多铌钽矿床,包括原生矿和砂矿。原生矿产在分带很好的伟晶岩中。这个地区发育着许多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伟晶岩可分为:(1)分异不好的伟晶岩,无矿化;(2)含Be伟晶岩,分带较好,见绿柱石;(3)含Be-Nb-Ta的伟晶岩,分带很好,是矿体;(4)Be-Nb-Ta-Li伟晶岩,分带很好,是矿体。除了10多个原生矿外,还有许多砂矿。砂矿有两种类型:一种近原生矿的坡积砂矿,另一种是经河流冲刷搬运后的冲积砂矿。我们选择了Etienne-Meguhe砂矿作为近原生矿的坡积砂矿的代表,Bemadi矿作为河流冲积型的砂矿的代表,对这两种类型的砂矿的风化、搬运、沉积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搬运距离和搬运模式对铌钽砂矿的主要矿物——铌钽铁矿的化学性质没有什么影响,而其物理形态则发生了变化。坡积型砂矿的铌钽铁矿常与石英、长石等矿物连生,其颗粒大小与原生的Nb-Ta伟晶岩中的铌钽铁矿一致;经河流冲积而形成的砂矿中,铌钽铁矿颗粒变小、轮廓变得圆滑,几乎无连生矿物,但矿体集中,常在河流的冲积扇中分布,易开采。  相似文献   
56.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7.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活动变化发生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这无法用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沿着穿越贝加尔裂谷系的剖面编制了活动断层图以及地震活动定量指数曲线。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活动定量指数对活动断层进行仔细的分类,从而为解决地震中期预报相关问题开辟了重要途径。这种方法还被用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时尺度上断层活动具有高频发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脆性岩石圈板内和块体内部运动产生的慢变形波的干扰导致的。利用变形波的通过速度可以对活动断层进行分组,各组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对变形波波前的方向以及某一区域内主要断层在实时间隔内(地质上的瞬间)的活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8.
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或阿尔泰构造拼贴体的最南端,是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板块的汇聚地带,也是一个重要的铜一金等多金属成矿带[1].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由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的消减闭合,塔里木、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等板块的俯冲-碰撞-增生所形成[2].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系乐平统(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下部煤系不同煤组分中砷、硒的含量和演化及古环境意义,对近10年来采集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的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主采煤层的原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中国华北地台一些煤矿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的原煤、镜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乐平统龙潭组煤的砷、硒含量变化较大,但总体高于华北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煤的砷、硒含量;西南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大多数的亮煤中砷、硒含量高于原煤全煤样(刻槽样)中的砷、硒含量,也远远高于同煤层煤矸石的含量,龙潭组部分亮煤的砷含量尤其高,为55~338 mg/kg,还发现砷含量为89 mg/kg的亮煤。但华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镜煤中的砷、硒含量与之相反,低于原煤全煤样的砷、硒含量,其中砷含量非常低,为063~129 mg/kg。说明西南地区上二叠统煤中的砷和硒与煤的有机质密切相关,可能主要来源于成煤古植物。在西南乐平世早、中期第Ⅰ幕陆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期间,陆生动物的食物--植物中有毒有害元素砷、硒含量明显增加,陆生环境或泥炭沼泽中可溶性砷、硒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0.
磷处理粉煤灰可作农业土壤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简称CCP或ash)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植物产量的功能。此外,由于它特殊的多孔结构,也可用作吸纳并承载植物养分的载体。用NaH2PO4配制成含磷0.10mol/L浓度的溶液,对采自加拿大西安大略省Sarnia地区Lambton电厂的底灰(bottomash)进行振荡浸渍处理。结果表明,振荡浸渍66h后的粉煤灰中磷含量可达784×10-6。以磷处理粉煤灰、未进行磷处理的粉煤灰和石英砂按比例混合,作为基本生长介质进行玉米种植实验,其中实验配方设计为生长介质中含磷量分别为标准含磷浓度(50×10-6)的10%、25%、50%、75%和100%。生长26、34和46d后分别与不含磷的空白配方、施加含氮-磷-钾为0-20-0标准磷肥并控制磷含量为标准浓度(50×10-6)配方进行生物产量对比。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以磷处理粉煤灰供磷的生长介质,当含磷量为标准浓度的25%至100%时,其植物生长量就比添加标准浓度磷肥的配方好。种植46d后的生物生长量统计结果显示,含磷分别为标准浓度50%、75%和100%的实验介质中,玉米杆的鲜重较施标准磷肥介质中玉米分别增长39.46%、42.73%和46.13%;玉米杆干重依次增加29.71%、13.39%和28.87%;根鲜重平均增加16.62%;根干重平均增加14.03%。上述实验结果启示,粉煤灰可以很好地吸纳承载磷养分,并持续供给植物吸收生长,如果采用吸纳磷(或其他养分)的粉煤灰改良砂质土壤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