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1篇
  免费   1080篇
  国内免费   3520篇
测绘学   451篇
大气科学   1662篇
地球物理   2949篇
地质学   5448篇
海洋学   962篇
天文学   368篇
综合类   692篇
自然地理   109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458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388篇
  1992年   316篇
  1991年   425篇
  1990年   366篇
  1989年   411篇
  1988年   442篇
  1987年   365篇
  1986年   261篇
  1985年   356篇
  1984年   291篇
  1983年   222篇
  1982年   171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173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10篇
  1958年   123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石炭纪(时间间隔大约为80m.y.)世界性生物地层地理分布的变化与冈瓦纳和欧美两个主要克拉通联结一起形成一个南北向的陆块环境相一致。后来,到早二叠世,西西伯利亚(安加拉古陆)与欧美大陆的北东侧,相连而形成泛古陆,是一个由南极延伸到北极一定范围内的超大陆。这些发展阶段示于图1—4中。冈瓦纳和欧美大陆的对接情况,对于非洲西北部和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的接邻及南美洲Ouachita造山带的遥相对应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92.
用一个 TiO_2/P_2O_5比值为10的恒量,来推测从38亿年到目前的原始地幔,表明地幔-地核的分异作用至少对上地幔来说,在38亿年以前就已完成。而且在早太古代(>38亿年)地幔-地壳和/或地幔内部的分异显著程度已由 Nd 和 Sr 同位素资料指示出来。球粒陨石比值对难熔的亲石元素来说(例如 Al、Zr、Y、REE)通常见到是介于非巴伯顿类型(Al-未亏损)的太古宙科马提岩和具有球粒陨石稀土模式的高镁质玄武岩之间。巴伯顿类型(Al-亏损)橄榄质科马提岩和分异岩产物(与同时代的拉斑玄武岩和非巴伯顿型科马提岩形成对照)常常发现35-38亿年的地体 Al/Ti 值仅具球粒陨石比值一半,而且重稀土和 Sc 为亏损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岩浆产生过程(主要看法)或早太古代地幔的化学和矿物学的分层的结果。获得的 Hf 同位素资料不支持这个观点,即地幔内部的均匀性与出现在45亿年以前的地核-地幔分带有关。在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丰度以及同位素比值方面,比较小范围的均匀性推测太古宙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源类似于所推断的从全新世地幔派生的火山岩。许多太古宙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显示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于典型的现代洋中脊玄武岩(轻稀土亏损),显示着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丰度之间的内聚现象。然而,一些高镁质玄武岩以轻稀土富集和分为主要元素与某些常常不能共生的元素象 Ti、Zr、Nd、稀土及磷为特征,表明地幔富集过程与榴辉岩熔体有关。榴辉岩的出现可能与太古代俯冲或增生的与来自大陆底下未亏损的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的沉没有关。太古宙大陆壳底下残留的橄榄岩造成的底侵作用和后来的地幔交代变质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壳下上地幔的痕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组分。这些物质的活化能为元古宙到全新世大陆玄武岩提供主要的物源。因为化学和同位素的不均匀性是地幔内部的原始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现今地幔,需要更详细地了解早太古代和太古宙地幔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根 Demis.  A 《地质学报》1995,69(3):204-214
通过龙门山区和川西前陆盆地岩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1)松潘-甘孜褶皱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3-4km,隆升速率最低为0.3-0.4mm/a;(2)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10Ma以来至少隆升了5-6km,隆升速率最低为0.016-0.032mm/a;(4)川西前陆盆地60Ma以来降升1-2km,降升速率为0.028-0.05mm/a;(5)10Ma以来北川-映秀-小关  相似文献   
99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 of the the Hengya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The age of each stratigraphic unit has been determined with the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combined with 39Ar/40Ar dating,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geological ages of different formations. The authors assign the age of the Dongjing Formation of the Hengyang Basin to Early Cretaceous, the Shenhuangshan Formation to Early-Late Cretaceous, the Daijiaping Formation to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Dongtang and Xialiushi formations to Palaeocene.  相似文献   
995.
巴基斯坦卡拉奇─海得拉巴区域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巴基斯坦的地震构造,潜在震源和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确定性和概率性两种方法计算了各发震断层50年内最大可能的地震在卡拉奇和海得拉巴两城市将引起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以及50年内超越概率为14%的等加速度区划图。  相似文献   
996.
PRESENTSTATUSOFEXPERIMENTALSTUDYONHEAVYMETALPOLLUTANTADSORPTION-DESORPTIONBYSEDIMENTINCHINAHUANGSuiliangandWANZhaohui(Postdoc...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挪威斯瓦尔巴德地区的ELF/VLF观测资料和世界数据中心公布的Kp指数,分析了日侧极隙纬度低频波不同季节里的周日变化和1984年5月-1986年4月的年度变化及这些波与地磁扰动的某些关系.主要结果有:1.夏季ELF波出现率极大值最大,而冬季的最小,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而且此极大值无论哪个季节都出现在磁正午时段.2.VLF波出现率在夏季较小冬季较大;其极大值出现在磁午后至磁子夜前的2-4h时段里.3.夏季ELF波指数∑A与地磁指数∑KP日变化较相吻合,在太阳自转周内两者相关系数约为0.6.4.冬季VLF波指数∑A与∑Kp日变化相吻合,在太阳自转周内两者相关系数可达0.8.这些结果表明日侧极隙纬度ELF波和VLF波各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和源区.  相似文献   
998.
中国现代最新地球动力学和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最新与现代构造活动性资料。力图查明这些资料与地震活动性的联系,并提出假设,解释以东经105°为界的中国东部和西部断块间构造过程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全球地震活动性三要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地震目录资料的分析,表明有可能划分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三个组成要素:1)地球各半球和一些巨大地区普遍具有的全球性要素(T要素);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镜像对称要素(M要素),其特点是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增强时,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减弱,反之亦然;3)反映地震活动性长期减弱或者增强的线性活动性要素(L要素);4)对于最强的地震(M≥5.5)全球性要素(T)表现最为显著,在研究弱震为主的地震(M≥4.0或M≥4.5)总频谱时,M要素最明显。发现了强震次数和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与强震次数的最小值相重,反之亦然。每当过去所发现的强震次数最大值与弱震次数最小值在时间上出现重合以后,经过2-3年,弱震次数就会增加5%-10%。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峰值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