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7篇
  免费   1146篇
  国内免费   3583篇
测绘学   520篇
大气科学   1689篇
地球物理   3230篇
地质学   5718篇
海洋学   1070篇
天文学   357篇
综合类   703篇
自然地理   113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587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477篇
  2000年   514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408篇
  1992年   338篇
  1991年   456篇
  1990年   388篇
  1989年   438篇
  1988年   447篇
  1987年   372篇
  1986年   266篇
  1985年   359篇
  1984年   293篇
  1983年   223篇
  1982年   172篇
  1981年   124篇
  1980年   174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10篇
  1958年   122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在温度低于250℃的低温热液系统中,金的性态往往取决于pH值和氧逸度。黄铁矿化和粘土矿化组合相对稳定时,金多以二硫络合物的形式运移。在砷含量较高的热液系统中,硫砷络合物往往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条件下,氧化作用、浓度减低和温度下降都可能引起金的沉淀。某些低品位金矿床就是由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形成的。搬运溶液中  相似文献   
992.
下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计划于198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组委会主席为Charles Drake。国际地质学会议简称IGC,第一届于1878年在巴黎召开。上届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9届则计划于1992年在日本召开。 在美国举办国际地质学会议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在1891年,第二次在1933年。 组委会考虑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强烈的相互渗透性,因此在专题讨论会的内容安排上题材将会是很广泛的。  相似文献   
993.
我们研究了发现于(元古宙最下部)多米尼群及(太古宇)蓬戈拉群的沉积岩与下伏花岗岩(南非德兰士瓦)之间的蚀变带。该蚀变带有一过渡的下部界线,原生火成矿物向上到与上覆沉积岩接触处全部渐次破坏。Ca、Mg、Na、P和Mn在该带往上逐渐流失。化学和矿物变化以及可用的地层证据都与这些带所形成的古土壤是28—30亿年前前寒武纪风化作用产物的解释完全符合。古土壤形成后又遭到交代作用和变质作用。眼下古土壤中见到的绢云母可能是原始泥土经低温钾交代作用形成的。前蓬戈拉群古土壤中的红柱石可能由保存地下水流和钾交代作用的不透水带中的原始泥土经变质而生成。调查了三个地方的多米尼古土壤。除铁的性状外,上述三个地点的风化作用结果相似。有一处丧失了20%的铁,而另一处竟失去了75%和80%的原始铁含量。铁丧失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在颗粒大小和地形的活动中土壤通气量及大气圈气体的扩散所发生的变化所致。铁丧失量的变化可以用于把某些制约条件放在前寒武纪大气圈的组分上。受多米尼古土壤(上覆含铀砾岩)施加影响的特定制约条件,需要化学风化和温室效应,并可能存在扩散性的光化学氧化剂,氧分压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压的可能范围:PO_2为0.02%到0.5 PAL(现代大气圈水平),PCO_2为5—30 PAL。  相似文献   
994.
中-晚太古代脉型金矿床是世界黄金产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矿床在特征上有很大变化,但它们部固定地产于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的附近,与古地壳的构造扰动带密切相关,或与“破碎带”共生。可以用安大略和魁北克北部的“破碎带”作模式,提出这种矿床的成因理论。拉德湖“破碎带”是线状构造,宽4英里,延长超过150英里。许多富而大的脉型  相似文献   
995.
引言兰德盆地位于南非的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境内,呈椭圆状,面积约52000平方公里。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元古宙含金地层大部分被较年轻的地层所覆盖,该地层蕴藏着迄今世界上金储量最大的金-铀砂积矿床。古砂金矿床产在维特瓦特斯兰德(简你兰德)超群(2500~2600百万年)中。该群由河流相、湖泊相、海相沉积物互层组成,并夹有少量的火山岩。二十亿年前布什维尔  相似文献   
996.
在挪威西部片麻岩地区的(?)橄榄岩研究中,变质榴辉岩显示异常的Sr浓缩,在全岩分析中SrO最大为2.4%。在变质榴辉岩矿物中存在的最大Sr浓度是:斜长石9.6% SrO,绿帘石8.5%,黝帘石7.4%斜黝帘石4.7%,杆沸石6.65%,磷灰石1.5%,葡萄石0.5%,榍石0.3%,角闪石0.2%以及Sr-长石22.6%。锶异常是由于榴辉岩在角闪岩化作用期间Sr带入而形成的。被带入的Sr的来源或许是邻近的角闪岩和在晚加里东期带入的。晶体化学研究表明,根据晶体化学现有的知识和痕量元素分布很可能能够预见在矿物相之间Sr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7.
从已收到的一批专题讨论会的摘要中可以看出尚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这些疑问可以认为是以往专题讨论中一直存在着的焦点问题,现列举如下: 1.应该寻找一种对所有绿岩带来说统一的构造环境,还是绿岩带仅象征着一定范围的构造环境?如何加以识别?绿岩带是大面积造山带的一部分?绿岩带是外来的吗?我们又如何证明/反驳他们? 2.是否早太古绿岩带(如塞卢奎、巴伯顿、彼得斯堡、皮尔巴拉、依苏阿)不同于晚太古绿岩带?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吗?在绿岩带内对于岩石类型的定量估计上几乎没有什么已汇编的资料:这是首要目标。此外,因为许多绿岩带都是  相似文献   
998.
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地体主要是以重力变形样式并伴随有花岗岩浆以及底辟深成岩体的侵位为特征。绿岩带与其周围花岗岩地体之间关系的特征模式(Macgregor,1951和Anhaeusser等1969的“花岗岩-绿岩模式”)可以从较大范围内予以论证。本文主要以南非巴伯顿山地为例,通过一些示意图和照片说明在太古宙绿岩带及其周围的花岗岩地体内常见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99.
Eyal  Y  Eyal  M  Bartov  Y  Steinitz  G  Folkman  Y.  刘池洋 《世界地质》1987,(2)
Bir Zreir菱形地堑,位于西奈东部.此地堑在三维空间上出露良好.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上覆显生宇沉积物之间的近水平状不整合面,基底侵入体的接触面和早中新世的基性岩脉体系可使人们非常精确地填绘局部构造,确定沿断层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用标准的“拉开(Pullapart)模式”对Bir Zreir菱形地堑预测的垂直离距比观察到的大3到6倍.根据Bir Zreir地块发生旋转运动而建立的另一种模式,与野外的证据更为接近。本文推论:地堑的形状和大小由初始断层的格局所决定;后期构造运动使地堑的最终形状相对没有什么变化.Bir Zreir地块的旋转是南北向断层的左旋位移和其走向变为北北东以及区域上东西向拉张的综合结果.本文所提出的模式,不需要沿斜向断层(diagonal fault)有一个类如“拉开”那样大而深的张裂(gap)。  相似文献   
1000.
由拉伸造山带内的位移所造成的岩石组构,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便可以鉴别大陆壳发生拉伸作用的几何模式。应变协调性的论证表明,引起有限拉伸力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横穿(1)面状非旋转断层或韧性剪切带,(2)在一水平挤离之上旋转的剪切带(多米诺模式),或者(3)山于水平纯剪切拉伸分量而发生旋转的剪切带(塑性模式)。正常的铲状剪切带的几何形态,可能是由于纯剪切分量(塑性模式)或面积丧失分量(面状剪切带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过在这些不同模式的几何格架中迭加的简单剪切、纯剪切拉伸作用和面积变化对岩石组构的影响。这些位移分量可以是依次或者是同时迭加的,它们决定了与一定量的构造拉伸作用相关的有限应变状态。位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用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剪切应变的图解和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构造拉伸作用的图解表示的。剪切应变图解说明不同位移分量对一个剪切带中岩石组构的影响,而构造拉伸图解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位移分量的区域性影响。野外地质人员可以用剪切应变图解和构造拉伸作用图解来解决下述问题:(1)根据应变率测量叶理方位及其变化,确定横穿一个区域的构造拉伸作用,(2)根据野外资料区别可能的各种拉伸模式,(3)评价剪切带的产状和覃度对位移量的影响。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亚利桑那州的变质核部杂岩体以及北美科迪勒拉山脉“盆地和山区”的野外工作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