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713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软土盾构施工地表变形的小样本进化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地区软土具有高压缩性和易塑流等特性,在盾构机的挤压和不当施工扰动下将会引起较大的土层移动和地表隆陷。以盾构施工实测位移资料为学习样本,通过遗传算法搜索具有最优预测效果的神经网络结构及学习参数。利用获得的进化神经网络在小样本训练情况下建立模型,对下一步施工的地表变形进行合理的预测。对上海市某盾构隧道的施工地表变形预测表明该模型可获得较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02.
The study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ed clay indicates that the red clay and loess- paleosol sequence have a common magnetic mineralogy, with magnetite, maghemite, hematite (and possibly goethite) contributing to the magnetic behavior. The red cla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also found to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extrafine superparamagnetic grains. This suggests that, like the Quaternary loess-paleosols, an ultrafine ferrimagnetic component produced during pe-dogenesis in the red clay under humid condition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sceptibility enhancement in the soil units.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b/Sr ratio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is signifies that, like the abov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red clay can be used as a general proxy paleoclimatic indicator, although whether its susceptibility in the red clay is comparable to pedogenesis intensity and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in the red clay thus also provides an eo-lian/pedogenic record of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susceptibility indicates that, on average, the absolute scale of the paleoclimatic shift from red clay development to Quaternary loess deposition is similar to the climatic shift from stage 5 (S1) to stage 2-4 (L1). This may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ere is an evident strengthening of the absolute wind intensity to bring more (about double) coarser and less weathered (non-SP fraction) eolian magnetic input from the source regions to the Loess Plateau than during the Pliocene. The presence of eolian red clay since 7.5 Ma BP in central-northern China implie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hange from the underlying Cretaceous red sandstone. The red clay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lobal drying and climate cooling since the Cretaceous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brupt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t about that time. This uplift of the plateau intensified the East Asia monsoon system and started red clay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903.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符淙斌  安芷生 《地学前缘》2002,9(2):271-275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北方干旱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将对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对策 ?政府和公众迫切要求回答这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北方干旱化问题的性质 ,提出了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支持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北方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干旱化的证据 ,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 (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利用 )对干旱化的影响 ,主要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组织有序人类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干旱化影响的虚拟试验的结果等。  相似文献   
904.
滕春凯  安镇文 《岩石学报》2002,18(4):489-494
通过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了华北与东南沿海地区岩石介质差异性,以唐山、海域及福建地区为例,计算了上述地区的视应力降和环境应力背景值,并用分形理论中的标度揭示了这种差异性的定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唐山与海城),环境应力值有强烈的涨落,而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其涨落并不明显,从而揭示了华北与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岩石介质的差异性。这意味着上述地区的动力学特征在板块构造力作用下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后,应用动力学观点讨论了上述变化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5.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1,他引:30  
孙力  安刚  丁立 《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利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6-8月)月降水资料以及正态化Z指数变换、小波分析和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探讨了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和周期性变化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持征,地理分布上,可将东北地区夏季降分为7个旱涝型(或敏感区),各敏感区内旱涝异常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质。  相似文献   
906.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   总被引:32,自引:21,他引:32  
利用最近50年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以及根据史料和树轮重建的近400年来的降水量,根据回归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偏高(低)与黄河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偏少(多)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夏末秋初的8-9月是决定全年降水变化的关键时期,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8-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扩大,从而有利于东亚夏季风锋面位置北移,进而使东亚夏季风北界南侧黄河中游一带的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907.
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期间,在云南瑞丽进行了地磁场的正常与快速两种记录,分析了地磁日变化、小扰动和地磁脉动的变化。结果表明:磁偏角偏东(-0.8′±0.2′),水平强度有微小的变化(-2.9γ±1.6γ);地磁小扰动的幅比减小;这与电离层E层的电子密度的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908.
计算了海城大地震前后平均断错F的变化,其结果与邢台地区相似。这表明F值可能做为预报大地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09.
位于阿拉善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北侧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分布较完整的早二叠世方山口组火山岩,对解析阿拉善地块晚古生代晚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方山口组以灰绿色安山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为主,局部含集块。安山岩SiO 2含量为54.23%~60.81%,Al2O 3为13.67%~15.96%,MgO为4.26%~5.76%,Mg^#值为42~50;Na2O含量(2.21%~3.48%)与K2O(2.51%~3.49%)相当,具较高的TFe2O 3(7.98%~11.24%),低的CaO(2.52%~3.36%)和TiO 2(0.75%~1.32%),为过铝质钙碱性安山岩;安山岩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上,轻稀土元素略富集,(La/Yb)N=3.73~9.86,具负Eu异常(δEu=0.52~0.75);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Rb、K,亏损Nb、Ta、Ti等;变化范围非常大的εNd(t)(-4.3^-14.2)、εHf(t)(-19.8^+1.4)。上述特征表明,安山岩属于壳幔物质混合的产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资料,进一步指出,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所代表的大洋在晚石炭世之前已经闭合;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北山-阿拉善-内蒙古中部地区已进入板内构造岩浆-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910.
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立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Ⅱ级盆地、12个Ⅲ级盆地以及11个次级(Ⅳ)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划分出2类沉积系、10类主要的岩相古地理单元,进而编绘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图。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研究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