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0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967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1797篇
地质学   2073篇
海洋学   511篇
天文学   198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57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45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68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55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88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59篇
  1974年   18篇
  1964年   19篇
  1959年   21篇
  1958年   37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日本气象厅(JMA)已开始推出一项地震早期预警(EEW)的实际服务,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将非常密集地布设安装信号接收装置。地震早期预警的接收/预警装置配有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再加上一个便宜的地震仪和模数(A/D)转换器,该装置就变成了一个实时的地震观测系统,我们称之为家用地震仪(Home Seismometer)。如果这种家用地震仪与地震早期预警的标准接收装置相连接,那么地震观测系统的数量就会极大地增多。在房间里,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背景噪声可能非常大,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软件,从而能够使用该家用地震仪进行现场预警。我们对软件做了检验,发现该软件能够准确地将噪声和地震分辨开来,并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992.
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巴州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新疆区域强震动台网有近40个强震动台记录到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484 m/s2。文中初步收集了本次地震获取加速度记录,简要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部分典型记录的特征计算,为新疆强震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4.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房屋、生命线工程、水利设施、农业、牧业等不同程度破坏。通过震害调查,按照国家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并且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为评估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断层滑动分布通常是通过假设当地地壳是弹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半空间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密集的大地测量数据(如,DInSAR图像)同震形变突出的复杂图案,需要新的模拟工具,譬如能够代表地壳流变学和复杂几何关系的数值方法。在这种研究中,我们发展了一种能对当地地壳进行更加真实解释的有限元反演大地测量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2009年拉奎拉地震(MW6.3),使用了同震位移的DInSAR图形。结果突出了不可忽略的介质结构的影响:均匀和非均匀模型显示的差异占断层滑动分布值的20%。此外,非均匀模型中在震源的上方出现了一个新滑动区。我们对分辨率也进行了研究,显示出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有关断层滑动分布的信息应被认为是周围片区的平均。  相似文献   
996.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7.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8.
Hong Kong has undergone substant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and developed into a sophisticated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enter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ince the return of sovereignty to China a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OCTS) in 1997.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s of Hong Kong in recent decades as well as its 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e data and finding reveal that even though Hong Kong will face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the Mainland’s cities as the rise of China,the important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brace Hong Kong itself under the OCTS for developing into a service hub for business and trad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999.
Decades of commercial planting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processes are posing a threat to the riparian landscapes of the Cauvery river basin, which supports a high floral diversity. Despite this, the habitats in the upstream sections of the River Cauvery are still intact, as they are located in sacred grove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sm of riparian forests exposed to anthropogenic pressures, the upstream stretch of Cauvery extending from Kushalanagara to Talacauvery (~102 km) was categorized into two landscapes: agro ecosystem and sacred (i.e. preserved). The tree species were sampled using belt transects at 5 km intervals and the regeneration status of endemic species assessed using quadrats. A total of 128 species belonging to 47 families, and representing 1,590 individuals, was observed. Amongst them, 65% of unique species were exclusive to sacred landscapes. A rarefaction plot confirmed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for the sacred compared to the agro ecosystem landscapes, and diversity indices with more evenness in distribution were evident in sacred landscapes. A significant loss of endemic tree species in the agro ecosystem landscapes was found. Overall,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n intense biotic pressure in terms of plantations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alter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riparian zone in non-sacred areas. A permanent policy implic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riparian buffers to avoid further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000.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00-2009年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新的生态保护目标:在距河500 m以内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主的重点保护带,地下水埋深保持在≤4 m,植被总盖度达到0.4~0.5;500~1 000 m为基本保护带,以柽柳(Tamarix spp.)为主,地下水埋深为4~6 m,植被总覆盖度达到0.3以上;>1 000 m为一般保护带,随着输水累积量增加,地下水埋深达到6~8 m,使现有植被不再退化;沿河两岸1 000 m的植被保护恢复总面积应达到1 028 km2;用水均衡法和潜水蒸散法重新估算的大西海子的下泄水量为2.3×108 m3 ,比原规划减少了1.2×108 m3 ,其中2.0×108 m3为维护生态所用,另外还有0.15×108~0.3×108 m3为向台特玛湖输水的水量;应保持输水连续性,大西海子以下年泄水量不小于0.36×108 m3;为了保证向下游输水,必须加强水资源调控,通过整治源流,使到达干流的水量为44.2×108 m3 ,干流严禁开荒,加强对防护堤修建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下游采用漫溢漂种增加植被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