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413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91.
土的量化记忆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的真非线性分析要求追踪应力-应变历史,寻求滞回圈上应力-应变的瞬时切线模量。由于地震荷载的随机性,实际土体的应力-应变历史轨迹非常复杂。基于传统模型的骨架曲线和滞回圈表达式进行这类分析的难度很大。作者介绍的量化记忆模型是为土的动力真非线性分析提出的,它是将单调加载情况下呈非线性变化的切线模量量化,记忆为一种分段线性分布的几何结构,并通过对这种结构加以变换,以描述循环加载情况下具有滞回特性土料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在试验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了量化记忆模型中的 , , , , , 6个参数,并将量化记忆模型生成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试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量化记忆模型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2.
砂土力学性质的细观模拟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周健  池永 《岩土力学》2003,24(6):901-906
基于颗粒流理论,对砂土的室内双轴试验和砂土剪切带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基本再现了砂土试样应力-应变关系。主要研究了颗粒粒径、颗粒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变化时试样宏观性质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室内试验和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的砂土剪切带特征。同时对比研究了模型试样颗粒粒径、颗粒刚度和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的变化,对剪切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颗粒流数值模型试验可以有效模拟砂土剪切带的形成与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793.
洪涝灾害的本底数据库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和作业流程 ,通过利用 Par GIP并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以及 Arc GIS等软件对洪涝灾害地区建立遥感动态监测的本底数据库 ,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及矢量数据 ,为快速进行灾害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与条件 ;通过在鄱阳湖地区的试验 ,使洪灾的监测评价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794.
青城子矿田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永坤 《地质与资源》2002,11(2):109-118
对青城子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元素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形迹进行研究,探讨青城子矿田的成因,表明青城子矿田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并提出青城子矿床的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以及元素的水平、垂直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795.
孙学娟  倪培  迟哲  杨玉龙  景山  王国光 《岩石学报》2019,35(12):3749-3762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床是华东最大的铅锌矿床,具有悠久的研究和开采历史;近些年来的勘探在深部取得显著进展,显示了很好的勘探潜力。本次研究,在系统全面地野外地质观察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成矿期次的划分,并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栖霞山铅锌矿存在两期铅锌矿化:早期以形成层状和块状矿石为特征,闪锌矿深灰-红棕色;晚期矿化以块状、角砾状和脉状构造为特征,闪锌矿呈棕色-浅黄色。早期闪锌矿中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类型为主,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82~289℃,盐度为0. 9%~8. 2%NaCleqv,成矿流体与富硫同生沉积层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是其主要的沉淀机制;晚期闪锌矿中也是以富液相包裹体类型为主,但是温度、盐度有所上升,均一温度集中在197~348℃,盐度介于0. 4%~10. 9%NaCleqv之间,指示有更多岩浆流体混入,流体混合可能是主要的沉淀机制。为了限定其深部可能的热液中心位置,我们利用晚期闪锌矿中的包裹体进行流体空间填图。填图结果显示了良好的空间变化规律:成矿流体温度以西南到北东方向为轴,向西南方向温度上升,暗示了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西南方向深部,因此在其西南方向的深部可能具有更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96.
谢芸菲  迟世春  周雄雄 《岩土力学》2019,40(Z1):486-493
变刚度优化设计对于复杂环境中的大规模桩筏基础始终是一个重要难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两阶段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传统均匀布桩方案的桩顶应力分布对群桩进行分区,然后依据每个子区域桩顶应力之间的关系确定基桩数量调整系数,最后通过调整桩间距来改变各子区域的基桩数量,从而实现变刚度优化设计。运用该方法对多层土体中承担非均匀上部结构荷载的大规模桩筏基础进行变刚度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筏板的差异沉降、平均整体弯矩和群桩顶部的差异应力均显著降低。该方法计算简单,应用范围广,且不受复杂土层条件、非均匀上部结构荷载以及桩基础规模大小形状的限制。  相似文献   
797.
为了厘清磁铁矿成分测试过程中Fe2+/Fe3+比值分析各种方法的准确性及适用范围;采用直接测氧法、Lβ/Lα强度比值法、电价差值法、剩余氧法和穆斯堡尔谱法,对祁漫塔格成矿带中典型矿床中磁铁矿的Fe2+/Fe3+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价差值法、剩余氧法和穆斯堡尔谱法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测试方法,但穆斯堡尔谱法不是原位分析方法,存在适用范围的缺陷。  相似文献   
798.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多孔介质悬浮物堵塞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常因其回灌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产生的入渗介质堵塞现象而受到严重制约。针对堵塞现象中最常见且最主要的悬浮物堵塞问题,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将悬浊水连续注入均质的石英砂柱中,来刻画多孔介质中悬浮物堵塞的现象及发生的过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同时量化计算了堵塞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回灌15 h左右表层介质渗透系数开始降低,即堵塞在表层开始发生,并随时间增加不断向深部发展;连续回灌100 h后表层渗透系数趋于稳定,进入介质内部悬浮物的量减少,内部堵塞发展也趋于稳定,此时堵塞主要在入渗深度10 cm左右的范围内。计算不同堵塞层的堵塞速率λ:表层0~1 cm的λ最大,为0.038 3 h-1,λ随入渗深度增加而减小。对于介质整体的渗透性而言,其降低明显滞后于表层介质,但随时间发展主要受堵塞层的控制。  相似文献   
799.
针对雨洪资源地下回灌工程易堵塞、效率低、寿命短等问题,以入渗池为例,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实验通过模拟雨洪资源地下回灌条件和过程、设定渗透介质的表面形态和回灌的工程工艺方法,观测渗透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堵塞层悬浮物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比相同目标补给层、不同回灌工程工艺方法对入渗速率的影响,分析促渗机理,评价堵塞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方法,探索促渗关键技术。提出了局部高位入渗方法、垄沟池底方法、间歇回灌方法三种有效的促渗技术,对雨洪资源地下回灌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0.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路紫  匙芳  王然  韩冰  吴士锋  韩瑞玲 《地理科学》2008,28(5):601-606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