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665篇
地质学   596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First Mesozoic Heterodactyl Bird from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Introduction Enantiornithines were the dominant birds nearly worldwid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pan of the Cretaceous (Chiappe, 1995; Feduccia, 1996). The adaptive radiation of opposite birds is little known besides the disparity of rostral morphology in Boluochia (Zhou, 1995), Longipteryx (Zhang et al., 2001), Longirostravis ( Hou et al., 2004), and the presence of stomach contents that reflect a diversity of diets. Like the structure of rostrum,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ocomotor apparatu…  相似文献   
92.
Long  D 张莉 《海洋地质》2001,(2):68-80
穿过Barents海“火山口区”的多次调查资料的解释结果提供了该区火山口(大洼地,直径300-500m,深10-30m),与距今大约15000年冰消作用后气体逸出相关联的进一步证据。为山口的位置表明气体的流动受到三叠纪粉砂岩基岩断裂的控制。数个火山口内的地形高处(由棱角状的岩石组成,局部隆升于火山口壁围岩之上),被解释为水合物丘状体,说明了在火山口形成之后气体仍持续不断地流动。这可能是最早报道的在岩化沉积物中存在的水合物丘状体。假定这种气体为甲烷,海底温度与现今的相似,那么,当海底位于海平面之下280-340m时(比现今低10-80m)就会形成水合物丘状体。地化研究为紧邻火山口区海底浅层中气体水合物随季节性温度变化而分解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3.
T.  M.  Hill  J.  P.  Kennett  D.  L.  Valentine  庄畅 《海洋地质》2010,(1):14-23
俄勒冈州外海水合物脊现代甲烷渗漏区的发现,为研究甲烷对活体有孔虫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机会。2002年在水合物脊南部高点获取一批岩心。样品经保存和染色后用来测定Uvigerina peregrina、Cibicidoidesmckannai和Globobuliminaauriculata3个底栖有孔虫属种的活体(经染色)和死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有孔虫样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未发现有成岩作用或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的迹象。渗漏区活底栖有孔虫单体记录的乎δ13C值在-0.4%--21.2%0之间,说明受高浓度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渗漏区底栖有孔虫护C平均值(由单体样品计算)范围在-1.28%--5.64%0之间,而背景区(没有甲烷渗漏)的介于-0.81%--0.85%之间。为了解环境因素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的影响,对细菌席和蛤床两种截然不同的甲烷渗漏环境的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细菌席区的有孔虫单体比蛤床区的具有更负的δ13C值。我们解释这种差异是食物来源或共生细菌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结果,通过溶解无机碳(DIC)作用于底栖有孔虫,使其δ13C值负偏移。对比活体和死体底栖有孔虫的δ13C值,并未发现统计上的差异。这说明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未在观测到的同位素组成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少量极度亏损δ13C(〈-12%)的死体底栖有孔虫确实显示了自生碳酸盐岩沉积对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潜在证据。  相似文献   
94.
加利福尼亚流是北太平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及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对位于东北太平洋低纬区BajaCalifornia外海的PC14柱状样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过去14ka来这一地区百年尺度的海水表面温度及生产力变化,发现其存在明显的B/A(Bling-Aller)和YD(Younger Drays)事件,但B/A和YD事件温度变化幅度小于中纬度地区.与中纬度加利福尼亚流系早中全新世温度降低不同,PC14全新世温度无明显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了东太平洋低纬地区对高纬地区的气候响应以及沿岸上升流和ENSO现象对加利福尼亚流系中纬和低纬地区的影响不同.从冰消期到全新世,PC14生产力呈现阶段上升趋势,指示了由E1 Nino气候向La Nifia气候的转化以及沿岸上升流加强的总体趋势.在全新世中后期(6.5-3.8ka)生产力的降低,则可能是受ENSO加强的影响.在B/A暖期,PC14生产力增加不多,但氧最小层强度增加,这表明生产力变化不是东太平洋边缘海的氧最小层强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5.
96.
一种在含水层中布设电报,以驱除其中溶解污染物的方法,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用了充以纯石英粉砂的园柱体,其中浸透了含有 CuSO_4和污染铜的合成地下水。实验中,还采用了快速冷冻法,以了解离子在柱体中的分布状况,并将其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来处理。在电压升到2.5伏,电流达几十微安时,5天内,50%的溶解铜从柱体空隙的液体中流走。电流效率值在80—5%之间,具体由电解时间、PH 值、铜的浓度、及其它离子含量而定。电迁移的效率及其经济性,需进一步的室内外实验才可定论。但从理论上讲,该法可用于清除任何带电离子,甚至包括一些有机物。该电化学技术,曾被苏联用于探矿,并取得成功。其方法是,把电极装在盛满酸液的陶瓷园筒中,施以500伏的直流电,使电极电流达600毫安,从而驱使岩上中的金属离子向相反电极运移,然后在瓷筒中收集之。该技术对饱合和非饱和区均适用,据悉曾成功地用于探测 Cu、Ni、Co、Au 等。  相似文献   
97.
The determination of boundary poi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are prerequisites for defining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and the intercontinental correlation. A large number of good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sections in South Asia not only possess the conditions for selection of a boundary stratotype, but als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long-distance correlation of those boundary sections.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latest data obtained from the typical sections in South China, the Lesser Himalaya Mountains and the Alborz Mountains. the locations of boundary points have been defined, and a correlation scheme is propos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worldwide correlation of boundary sections.  相似文献   
98.
引言近年来,北美克迪勒拉是通过分离的构造地层地体增生而形成的这一认识已经得到可资利用的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资料的支持(Jones等,1981;Jonts等,1983;Coney等,1980;Davis等,1978;Balke等,1983)。同样的增生过程似乎也影响了环太平洋边缘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探讨这一假说,我们已经编制了初步的环太平洋地体图。本文的目的是回顾Coney等(1980)和Jones等(1983)所提出的地体分析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