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4篇
  免费   1008篇
  国内免费   1459篇
测绘学   829篇
大气科学   503篇
地球物理   647篇
地质学   2793篇
海洋学   541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59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semi-closed pyrolysis simulation system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Xiahuayuan,North China.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e oil generated by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in oil window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romatic-intermediate" type,whereas the decreasing of dry coefficient can be ascribed to the cracking of residual bitumen in source rock in the stage of high to post maturity.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as generated from residual bitumen can be up to 1-2 m3 per ton rock in high to post mature stage by calculating hydrogen contents in the kerogen,the expelled hydrocarbon,and the residual hydrocarbon.This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residual bitumen as a gas source during high to post mature stage of the kerogen evolution,and also as the broad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these gases.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il/gas reservoirs sourced from residual bitumen of organic-rich source rock in high mature stage,even the primary oil/gas reservoir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s in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sediments of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全国前兆台网‘九五’系统台站接入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即采用接入地震前兆通信协议转换器或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方式将“九五”前兆仪器接入“十五”前兆系统,并详述了该方案的技术特点;介绍了方案的部署实施情况,测试平台运行情况以及通过对测试平台的监控而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并行运行结果显示,接入改造系统运行稳定,产出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993.
重心转移曲线在时空演化模式表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一种利用重心模型进行时空演化模式定量化表达的方法,并以湖南省1983~1992年疟疾发病空间分布数据为例,通过计算每年度疟疾重心坐标,生成疟疾重心转移曲线,定量地表达湖南省疟疾的时空演化过程。将此方法结果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多尺度的重心转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尺度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基于VSS版本管理器将规划监督测量的3个环节:放线监督测量、基础竣工监督测量、工程竣工监督测量的工程资料进行规范管理,并应用wwF技术对工程的新建、实施、质检和验收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规划监督测量3环节智能一体化,为城乡规划监督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提供准确、重要的监督依据,提升规划监督管理信息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结合淮南朱集煤矿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高程连接测量第一次全面观测,设计了首采面地表移动的三等水准控制网,利用抗差估计模型剔除粗差,结合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处理,并从精度、可靠性和置信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以后采集各个阶段的地表移动数据,求出参数并且得出结论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从而为朱集矿的后期采煤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996.
探讨了GeoGlobe3维GIS技术在基础测绘成果客户选图服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系统框架设计和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997.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是保障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一致性测试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如何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测绘地理信息一致性测试评价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介绍一致性测试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然后对一致性测试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开展一致性测试工作的特殊性和必须考虑的问题,最后结合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现状探讨如何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一致性测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 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 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 Ma, 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 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 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 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 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 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 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 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 mm/a和~0.1 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999.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00.
天然气水合物与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密切相关.前期关于甲烷渗漏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浅表层沉积物(<20 m),而浅层沉积物(>20 m)地球化学特征知之甚少.为探讨海洋浅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相关关系,对南海神狐海域沉积物进行了4个站位的钻探取样,分析了样品主、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