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3篇
  免费   1284篇
  国内免费   1965篇
测绘学   1060篇
大气科学   675篇
地球物理   1082篇
地质学   3617篇
海洋学   860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457篇
自然地理   78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322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399篇
  2006年   393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影响,选取太湖梅梁湾与大浦口两富营养化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样器等技术,研究了水丝蚓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性质及溶解活性磷(SRP)在界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扰动能够增大表层沉积物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减小间隙水中Fe2+浓度.水丝蚓没有显著改变梅梁湾间隙水中SRP浓度,同时促进了梅梁湾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但水丝蚓显著减小了大浦口间隙水中SRP浓度,并抑制了大浦口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水丝蚓扰动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不同影响可能是由沉积物中Fe2+含量差异较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下卤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有着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取样,参考已有数据资料,选择了资源丰富,区域代表性强的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拗陷,特别是中部油墩子—南翼山背斜构造单元的地下油田卤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基本水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卤水的成因、演化和物源信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卤水资源,特别是评价其资源开发潜力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柴达木盆地西部背斜构造深层卤水资源勘查和评价成果显示,第三系背斜构造赋存深层卤水,具有良好的资源成矿条件,且潜力大。采集柴达木盆地中西部(一里坪拗陷和三湖拗陷)9处背斜构造深层卤水,分析了其水化学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深层卤水矿化度一般低于150 g/L,水化学类型均为氯化物型;K+、Na+、Mg2+含量较低,不具找矿价值;而B2O3、Li+含量普遍高于评价指标,Br-、I-含量普遍高于综合评价指标,为主要成矿元素;卤水的元素特征系数和分布规律及微量离子组成揭示,深层卤水是大气降水溶滤盆地周缘岩浆岩和火山岩及火山热泉的补给后,汇入古近纪—新近纪湖盆经蒸发浓缩封存在地层中的沉积卤水。  相似文献   
994.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能够导致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染毒或死亡,危害海洋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其中,贻贝具有强蓄积性特点,在国外可作为PSTs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我国因食用贻贝造成多起PSTs中毒事件成为安全关注重点,因此急需弄清其风险形成机理。本文通过综述我国近海贻贝等贝类中PSTs的风险程度、贻贝对不同产毒藻来源的PSTs的蓄积作用,分析环境因子对于蓄积代谢的影响,深入挖掘贻贝蓄积代谢特异性。进而聚焦贻贝代谢阶段的表达调控过程、影响因素、转化作用及方式等。未来应侧重于摸清我国目标区域贻贝等海洋贝类中PSTs基础风险规律和变化过程,并据此建立区域性PSTs风险防控技术,提高我国贻贝中PSTs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潮滩作为重要的湿地类型和高效的有机碳汇备受关注,近期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和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生化环境和有机碳埋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了福建三沙湾三处不同植被类型的潮滩各取得沉积物短柱样,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稳定碳同位素(δ13C),结合210Pbex测试计算的沉积速率,估算了不同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BC)。结果表明,互花米草阶段和红树林阶段TOC含量分别为0.67%和0.95%,比对应的光滩阶段分别提高了13.6%和26.7%,表明红树林对潮滩固碳效率的提升比互花米草更加显著。在两者的共同生长区域,随时间推移TOC含量显著下降,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挤占红树林生长空间之后,降低了潮滩的固碳效率。短柱样沉积物δ13C值分布范围在-24.70~-21.87‰,主要体现海源有机质同位素特征,但也会受潮滩植被生长类型影响。对各短柱样有机碳埋藏通量进行估算,得到研究区红树林生长阶段BC平均值为149.53 g/m2/yr,远高于互花米草生长阶段的平均值57.37 g/m2/yr。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海岸已明显观测到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危害。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和海岸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岸自然条件复杂,海岸不同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能力各异。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巨大,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能动性,适应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海岸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加速上升无疑将加大对海岸带的影响,但目前尚难以确定海岸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  相似文献   
997.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测年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600年(7200~5600cal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计年历时的三分之一。^14C测年与壳体同位素计年结果的对比表明,礁体的每一水平层平均占据了一定的时间(约200年),这一时间段是不适宜礁体正常建造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礁体正常建礁层及水平夹层的时空分布与地区性气候变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夹层与正常建礁层的转换与地区性气温波动相对应。水平夹层代表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对应着地区性气温偏冷时期。  相似文献   
998.
双频接收机C/A码与P码伪距的精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tlab编制的精密伪距单点定位程序,利用IGS跟踪站的源数据,对P码和C/A码伪距精密定位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9.
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精度的提高,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难以满足地质构造深入解译的需求。高分一号(GF-1)影像的应用为提高地质构造解译尺度提供了数据基础,特别是在人车通达性较差的地区,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为此,以地质构造发育的西藏亚东地区为研究区,利用GF-1影像,在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的断裂形成机制模型,并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进行遥感解译。结果显示: ①研究区内解译新增断裂418条; ②受SN向应力挤压机制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的EW走向断裂为主要断裂,其性质为逆冲断层,EW向应力的引张作用,形成了研究区SN向、NE向断裂,并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③河流和湖泊受断裂控制明显,河流多成SN向,位于逆冲断层上盘的隆升造成了区内河流和湖泊的水位降低。  相似文献   
1000.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相互关系的年代际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N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指数、偶极子指数表示热带太平洋.印度洋SST的年际异常,发现1978年以后ENSO在热带印度洋的信号减弱了,可以解释如下:1978年之前,印度洋和太平洋纬向垂直环流的异常在海洋性大陆附近作齿轮式耦合;1978年以后,由于热带太平洋的上升支的东移,导致两洋的纬向垂直环流异常的耦合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