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8篇
  免费   1526篇
  国内免费   1935篇
测绘学   809篇
大气科学   1187篇
地球物理   1737篇
地质学   3718篇
海洋学   1179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648篇
自然地理   111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和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因素,在软件LGO和Pinnacle中运用不同对流层改正模型,对外业GPS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基线解算,比较不同对流层模型解算后的基线各分量,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2.
胡波  杜惠良  滕卫平  石蓉蓉 《气象》2009,35(9):104-111
通过分析2005-2008年影响浙江的梅汛期强降水云团特征,将云团分为偏北型、居中型和偏南型,研究这三种类型云团云顶亮温与地面1小时强降水极值和10mm/h以上降水覆盖面积关系,结果表明偏南型和偏北型云团有较多相似特征,而居中型云团较其他两种云团则有较多相反特征.通过分析1小时强降水相对于云团中心移动路径的落区,指出梅汛期云顶1小时变温和亮温梯度与地面1小时强降水落区无明显配对模型.随后利用天气形势场资料,分析强降水云团与环境要素场的关系,指出云顶亮温的宏观特征与中高层的垂直速度、水汽通量密切相关,最后尝试建立三种类型强降水云团成熟阶段云顶亮温和地面降水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程,给预报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多普勒雷达基本观测量直接同化对模式物理量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媛  董佩明  刘艳  史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3):19-24,I0003,I0004
在GRAPES一3DVar雷达同化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普勒径向速度和基本反射率因子的直接同化观测算子,实现了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的直接同化,并对2007年7月3日的江淮梅雨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多普勒径向速度的直接同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风场上,能够改善几乎整个三维风场分析,在雷达影响半径范围内,风场明显得到加强,影响当时天气的系统及其高低层配置被合理模拟,但对湿度场影响甚微。雨水混合比的直接同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湿度场上,改进了模式对湿度场的模拟,对降水的影响十分显著,有利于准确模拟降水的发展和维持,减小了Spin—up现象;其亦可使整个风场微弱增强,但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94.
基于CI指数的2008年河南省麦播后气象干旱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2008年麦播后至2009年1月河南全省范围的大面积干旱,引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进行2008年麦播以来的气象干旱演变分析.根据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象资料及65个自动气象站2009年1月份气象资料,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等级干旱的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BERS IRMSS/IRS传感器红外通道数据,基于MODTRAN4和查找表算法,根据地表数字高程和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建立相应高度和气象条件下温度反演配套系数,利用CBERS可见/近红外通道和地表比辐射率数据库最终生成地表温度/地表发射率产品。最后介绍了温度产品的验证工作,并对温度反演中存在的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6.
利用2005年以来的河南省18个地市级气象台站的紫外线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紫外线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定量分析了云量、能见度及相对湿度等因素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紫外线辐射年平均值总体表现为中部和南部较高;冬季西北地区紫外线辐射较高,夏季在西部、豫东南到豫北西部有两个高值带;季紫外线辐射均值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特点.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总云量、低云量及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能见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7.
CO2 efflux was estimated using different regression methods in static chamber observation from an alpine meadow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CO2 efflux showed a seasonal pattern, with the maximun flux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of July.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O2 efflux (Q10> was 3.9, which was at the high end of the range of global values. CO2 emissions calculated by linear and nonlinear reg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CO2 emissions calculated by exponential regression and quadratic regression were 12.7% and 11.2% larger,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values estimated by the three methods. In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the CO2 efflux estima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may be underestimated by up to 25% compared to the real CO2 efflux. Consequently, great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when using published flux data obtained by linear regression of static chamber observations to estimate the regional CO2 flux in alpine meadow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998.
利用1988—2006年20景LandsatTM和ETM+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反演地表温度,建立统一的城市和农村区域,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并采用多项式拟合获取了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同时,分析了热岛强度季节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另外利用4景2005—2006年不同季节Landsat TM影像,分析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穿越北京城区的两条不同方向剖线(SE-NW和SW-NE),分析了沿剖线方向城市热岛与地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总云量的季节变化关系显著。最大热岛强度出现在夏季,呈现片状发散和零星热岛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为冷岛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夏季热岛一致。春秋两季热岛强度最小,但春季热岛空间差异较大。在相同季节,城市热岛强度和空间尺度在不同剖线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与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99.
一次冷锋过境后的海风三维结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大尺度系统风对海风的影响以及海风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对海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较强的离岸风背景下,当内陆气温高于海面气温2℃左右时,海风也可以发生。海风首先在海岸线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的同时向内陆及远海地区推进。海风低层环流很浅,主要位于500 m以下。在较强的偏北离岸风下,海风向内陆推进的距离很短。偏北的大尺度系统风由于渤海冷下垫面的影响,不利于青岛海风的维持。海风开始时,在1500~2500 m高度处同时有反环流出现,但直到傍晚前后,海风的垂直环流圈才发展得比较清晰,其高度也更接近地面。海风消亡后,高层的垂直环流圈及反环流维持3 h左右才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000.
近45年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中五省84个测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位值法、趋势系数法、蒙特卡洛统计检验法、曼-肯德尔法、小波分析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分位值减小,降水量、日数的平均值和均方差逐渐减小,变差系数逐渐增大;而强度的3项指标均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自河南向湖南和江西逐渐增大;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强度以湖北东部至江西北部的长江中下游一线以及湖南西北部局部地区为高值区;区域平均的降水量、日数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测站表现不同;降水量一致在1993年发生突变,呈增多趋势;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突变;强度自1994年开始增强,21世纪后加强、减弱现象交替出现;降水量、日数和强度有12~14年的年代际变化和6~9年的短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